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只此青绿看江西

2023-01-09 13:43:52  来源:江西新闻  编辑:赵春晓

  “只此青绿”是2022年最热门的词语之一。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央视春晚播出,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人民日报》、新华社连续发布相关报道给予高度评价。一时间,“只此青绿”实现破圈效应,从线下火到线上,从圈内火到圈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现象级精品。

  “只此青绿”火爆的背后,其实是《千里江山图》这一中华传世经典穿越历史风烟的持久魅力。据多方考证,千里江山图画的就是江西风景。山就是江西的庐山,水即是浩渺的鄱阳湖,房屋、村落都是江南特有。通过图证比对,江西鄱阳湖畔的庐山自然风光,是唯一契合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构图布局。

  也就是说,从古代开始,江西就是一方山水相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一、江西是一幅绿水青山的“山水画”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境内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美丽乡村与古朴民风相映成趣,是一块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的旅游宝地。

  山之“青”。江西三面环山,市市有名山大川、县县有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潜力大。有世界遗产地5处,世界地质公园4处,国家5A级景区14处,综合评价位居全国前列。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明月山,山山相依。面对江西之山,白居易曾评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苏东坡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辛弃疾赞叹“我见青山多妩媚”。一座座青山释放出甘甜的空气,在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年平均值达1070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从地形上看,江西宛如一颗镶嵌在中国版图上的“绿宝石”,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35%,被誉为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

  水之“绿”。奇山出秀水。在青山奇石之间,一叠叠、一汪汪的秀水喷薄而出,从山上奔流而下,或成涌泉,或形瀑布,汇成小溪,流入河流,聚为湖泊,通江达海。境内江河湖泊星罗棋布,鄱阳湖、柘林湖、仙女湖、阳明湖,湖湖荡漾。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冬日渐冷,候鸟南飞,白鹤、大雁等大批珍禽在此过冬,“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梦里老家。赣水之源,章贡合一,客家围屋,风情浓郁,独具魅力。面对江西之水,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李白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毛主席抒发“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壮志豪情。近年来,江西省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共抓大保护”,着力构筑水美岸美产业美的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主要河流湖泊水质优良,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域被列为全国三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

  人之“杰”。神奇的山水孕育了神奇的人物。江西自古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是中国著名的文章节义之邦,涌现了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朱熹、陆九渊、黄庭坚、文天祥、汤显祖、宋应星、八大山人、舒同、傅抱石等一大批文化巨擘。他们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知识的光辉,为华夏文明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由隋至清,江西进士共10506人,占全国的10.7%,其中状元48人。江西人任宰辅的多达100余人,在二十四史中立传者高达500余人,曾出现了“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朝士半江西”的惊人情形。

  地之“灵”。江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江南,自古为“干越之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王勃在《滕王阁序》用“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道出江西战略地位之重要。自中唐到清前期,运河—长江—赣江—珠江南北通道的打通,触发了江西的灵气,使得江西进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盛时期。道教术士看重了这块灵验之地,张道陵在龙虎山开创天师派,后掌管江南道教;葛玄在阁皂山创立灵宝派;许逊在南昌创立净明道派,至今仍在各地万寿宫供奉。在全国道教“36洞天72福地”中,江西有5处洞天,12处福地,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洞天福地,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成为道教信徒们的“心灵”历验之地和“求仙飞升”之地。

  文之“盛”。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江西是儒学的中兴之地、禅宗的定型之地、道教的发祥之地。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继承发展孔孟学说,分别成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明代王阳明在江西娶妻、平叛、剿匪、教化乃至逝世,江西成为阳明先生的立功、立德、立言之地。佛教净土宗始于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中,三家五宗源于江西。“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解决了佛教发展史上的硬件和软件问题。中国道教是由张道陵开创天师道始。中国历史的“万千百十”,见证了江西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一万年前,万年县将稻作由野生变为人工种植,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一千年前,景德镇成为世界上最大制瓷工厂,创造了中国的工业文明;四十年前,在南昌的小平小道,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二、旅游成为“青绿”变“金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机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路径,明确提出要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省级实施方案。

  江西的基本省情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百分之七十的山水既不能种庄稼,更不能办工厂,只能用来搞旅游。江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就业率高,富民效果强,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唱响“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山水旅游扬优成势,红色旅游领跑全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旅游商品大幅增长,旅游演艺连创新高。江西省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疫情发生之前的5年全省接待人数年平均增长23.1%,全省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37.4%。山好水好人更好的江西努力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江西模式”,以全域旅游引领旅游新发展,让秀美江西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实践证明,在充分发挥我省人文生态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省经济社会也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这充分说明旅游是将人文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江西省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开展大量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篁岭模式”

  主要特点是体外造血、易地扶贫。

  篁岭村,隶属婺源县江湾镇管辖,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婺源具有独特风格的徽派古村落之一。受地形限制,村庄房屋建在一个陡坡上,房屋高低错落、呈半环状分布。村内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交通极为不便,秋冬季节村民生活严重缺水,而汛期因街巷排水不畅发生过多次局部山体滑坡人员伤亡事故。在政府鼓励下,村民在1993年和2002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集体搬迁。

  景区开发前,村内仍有70多户330余人居住,在住村民中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平时只有老人与小孩留守村庄,整个村庄呈半空心化的萧条景象。由于村庄缺乏管理,环境卫生、教育、医疗条件极差,在住村民人心思迁,有条件的都在逐步外迁。村民搬迁后的闲置房屋,因年久失修,部分已开始腐烂,有的甚至倒塌,宝贵的“篁岭晒秋”景观基本消失,周边梯田逐渐荒芜。为此,婺源县决定以采取旅游扶贫方式对该村进行保护性开发。

  2009年,引入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山下新建安置新村,搬迁安置在住村民,并提供售销农特产品摊位,聘请农民山下种花,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篁岭古村的旅游资源也得到了保护与利用;同时,将120栋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度假酒店,又收购散落民间的20多栋徽派古建筑在篁岭村进行易地保护重建,兴建起了二条索道、栈道和游步道,打造了商业一条街——天街。天街通过休闲度假、旅游会展、特色小吃、民俗体验、文化演艺等综合旅游消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疫情之前,篁岭景区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130万人次,日游客量最高近3万人,年收入超过二个亿,纳税4000多万元。篁岭村原住民从旅游开发前的人均年收入3500元提升到3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为10.66万元,家庭一年旅游相关收入最多近30万元。篁岭,也被誉为中国乡村旅游皇冠上的明珠,获评“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模式,保护了生态,传承了文化,带富了百姓,空心村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的典范。

  (二)“丫山模式”

  主要特点是从“生态”到“业态”、从“农民”到“员工”“股东”、从“老区”到“湾区”。

  丫山位于江西赣州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占地3万余亩,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15年前,丫山村容村貌衰败萧条,民房破旧,农田荒芜,村民产业收入极为单一,主要靠砍伐竹木,种植简单的农作物为生,每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经济相当落后。那时,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是去北上广深打工,就是到大余县四座矿山务工。村里户籍人口800人,常住人口不足300人。村民守着金山银山,却成了日益贫困的空心村。

  路径“密码”——从生态优势到业态优势。当地党委、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实施保护性开发丫山,并携手当地百姓“共建、共赢、共享”绿色产业成果。丫山遵循开发“不移山、不砍伐、不填塘、不倒房”的“四不”原则,以“森林是主,人是客。人要绕树走,路要绕树开”的自然法则,在海拔200-400米创立乡村休闲区,开展家庭聚集亲子游;在海拔400-600米运营森林康养度假游;在海拔600-800米打造越野探险体育游。

  人才“密码”——让“村民变员工、员工变股东、股东变老板”。丫山景区现有固定员工600余人,八成以上为当地村民。随着景区发展,许多村民华丽转身,成为旅游从业人员,家里的土坯房也改造成了民宿、餐厅,大家在家门口安心吃上了“旅游饭”。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实现“资源入股得股金,景区务工拿薪金,房地流转收租金”。为村民搭建扶贫富农平台,采用众筹形式引导村民入股景区周边产业,优先吸纳当地贫困户参与景区建设,全面盘活乡村劳动力。创新提供技能培训和演出场务等工作机会,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村民学习才艺可获得额外收入。

  流量密码——从“老区顶流”走向“湾区引流”。目前,丫山已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在成为赣南老区乡村建设样板之后,丫山正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后花园。据统计,当地的主要客源已从赣州各地转为粤港澳等地,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团队和自驾游客人。

  丫山以特色旅游发力,实现了乡村振兴“五子登科”,即:改变了乡村的样子、美化了村民的房子、增加了村民的票子、培养了山区的孩子、吸纳了远方的才子。

  仅2019年,丫山全年接待游客量已达200多万人次,企业营收达1.7亿元。借助景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当地农户稳定创收,持续增收。据不完全统计,丫山直接带动1760名农户,间接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万名农户逐步脱贫致富。大龙村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全面融合、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2022年11月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拟确定15家旅游度假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公示》。其中,大余县丫山旅游度假区、新余市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度假区在列。

  (三)“葛仙村模式”

  主要特点:依托当地的特色文化,除了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外,葛仙村还深入挖掘了葛玄中药及道家文化,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式需求。

  葛仙村原来是一个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的偏僻小乡村。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村里仅有几家早餐店和小卖铺,周围是稻田和山丘,道路泥泞,交通不便,留守老人、儿童是村里的常驻人口,年轻一辈都外出务工。

  2016年6月,鑫邦文旅在葛仙山下约600余亩的荒芜土地上建设葛仙村度假区项目。基于江西山水度假型景区较为稀缺这一市场现状,按照“山上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山下养生度假、休闲娱乐”的旅游发展思路,打造了一个“仙”气十足的“桃源村”。自2020年5月1日对外开放以来,通过文化融入、夜游引爆、名人引流等具体措施,在短时间内催生了超高人气,成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江西文旅产业的新地标。

  通过几年的运营,葛仙村度假区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这也为传统观光型景区向度假型景区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典范。葛仙村度假区吸纳周边村民近1000人就近就业,部分周边村民还在家里修建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扶贫效应明显。

  2021年,葛仙村的实际购票人数达130多万。截止到2022年2月底,葛仙村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量超280万,直接解决12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相关行业5000余人吃上了旅游饭,建设用工及相关产业福利辐射整个铅山乃至上饶地区,覆盖5万余人,成为华东旅游新地标。

  (四)“望仙谷模式”

  主要特点:环境、产业、文化的振兴。从破坏环境到恢复环境,从传统产业到旅游产业,从空心村到业态丰富的旅游名村。

  望仙谷位于灵山北,这里有世界罕见的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是江西著名的花岗岩板材生产基地、石材之乡,最多时曾有200多条生产线。但由于技术和加工工艺落后,石材加工企业的废水未经处理乱排乱放,废弃石粉随意倾倒,溪谷里的水都被染成了牛奶色,对当地生态环境一度造成严重破坏。2007年,望仙谷的石材开采加工被正式叫停。但由于当地过度依赖这一产业,加之田少土地贫瘠地处偏僻,没有找到替代产业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离开这个“穷山沟”,大山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渐渐变成了空心村。

  2011年,五位合作创业的年轻人组成望仙谷团队来到这里,为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十年间望仙谷秉持“复原乡村建筑,复活乡村生活,复兴乡村经济”的取向,大力推进“故乡重生计划”,在荒废的采石场利用废弃的花岗岩设计建造浓郁赣派风格的民宿,通过花岗岩河道,打造山谷漂流等业态,发展山谷里的生态旅游,吸引各地的游客,搅活了这个昔日的空心村,成为了“望仙峡谷、飞瀑崖居”的网红打卡地。

  望仙谷自2020年10月21日揭幕至今,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短短19天内入园总人数达到12.4万人。2021年望仙谷客流超过103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亿元,单日最大接待游客量2.3万人次,景区内店铺已超过130家营业,店铺总营业额超过4000万元,解决直接就业1000人,带动相关就业5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