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长篇报告文学《大沙河笔记》反响热烈

2022-07-26 16:16:58  来源:中国网  编辑:赵春晓

  倾听一条河流的声音

  2022年6月28日,朱群英长篇报告文学《大沙河笔记》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省作协创研室联合徐州市文联、徐州市作协、丰县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共同举办,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黄德志,一级巡视员、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王朔,徐州市作协主席杨洪军,丰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魏尊诚及省内10余位专家等参加研讨。会议由杨洪军主持。

长篇报告文学《大沙河笔记》反响热烈

  《大沙河笔记》是近两年江苏作家在主题创作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丁捷在讲话中评价该书既浓墨重彩又精雕细琢,淋漓尽致地勾勒和刻画了大沙河的性格、水土和沿岸人民的精神血脉。全书激情澎湃且文采飞扬,“这恐怕既有大沙河本身这种水土文化在他身上发挥的作用,也得益于地方宣传文化部门的鼓励,让作家能够以文字的方式深度观察和介入地方发展。”

  “这是第一部呈现丰县大沙河前世今生的长篇力作。”黄德志说。在他看来,《大沙河笔记》六章内容涉及六个专题,既客观呈现了历史上黄河决堤形成大沙河时的暴虐,又深刻表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代代人不懈治沙、不断涵养大沙河生态的努力,具有悲壮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抒情性。

  桑梓故园,落于笔端,自然句句含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形容该书是“以诗人之心、散文之笔写就的笔记体报告文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晖则称其为“诗化报告文学”。“《大沙河笔记》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情感浓烈,激情澎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表示。或许得益于朱群英的诗人、散文家身份,《大沙河笔记》抒情状物丝丝入扣,景情交融,隽永优美。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称赞朱群英以“笔记”入题,“我觉得笔记的形式非常好,如果真的能够以笔记的形式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全书体系,对于报告文学来说也是创新。”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李良注意到作品中对于地方语汇的穿插使用,“制造了某种特别的效果,体现了正直醇厚的地方文化。”

  但朱群英写大沙河并非只为排遣故土之情。凤凰传媒编委会委员、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汪修荣认为这部作品虽属就地取材、本土题材,但也属于国家重点关注的三农问题的热点和重点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由此,他笔下的情也具有多个层次,李良总结,朱群英是以“激情之笔叙写农村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以热情之笔阐释农业艰辛曲折的进步历程,以深情之笔勾勒农民弃旧换新的递变进程”,谱写了一首新时代三农事业的进行曲。

  从水旱灾害频发的河,到造福两岸百姓的河——将这一变迁放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中,又可引出诸多议题。丁晓原和王晖提出,《大沙河笔记》属于复合型主题创作,当中涉及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高峰注意到,“作品选取的素材非常丰富,既有楚汉文化的悠久历史,又有黄河故道的灾荒往事带给当地人的苦难记忆。再到建国以后,几代人艰苦创业,改变了大沙河贫困落后的面貌,成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

  内容和素材的丰富驳杂,对写作来说同样构成挑战。“需要真正提炼出大沙河精神,而不是泛泛地点出来。”《雨花》副主编育邦在发言中强调。“我们今天正走到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历史节点,如果能从作品中提炼出与‘昆山之路’相媲美的精神,作品会更好。”

  “朱群英是一位长期深耕基层一线的作家,具有深切的人民情怀和宏大的叙事笔调。”王朔说,“以文学反映时代是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需要伟大作品而且应该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希望报告文学作家不忘初心,与时代同行,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应和人民心声、富有美学品位的精品力作。

  一部催人泪下的命运交响曲

  作为江苏主体创造重头戏之一的《大沙河笔记》,是第一部呈现丰县大沙河前世今生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面对大沙河的今昔巨变,扑下身子深入基层、采访采风,用心书写、真实记录,呈现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读了这部作品感慨万千,欣然作序,称“这是一幅恒久地留存人们心间的美丽画卷,一部催人泪下的命运交响曲”。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大沙河笔记》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悲壮的历史感,既客观呈现了历史上黄河决堤形成大沙河时的暴虐,对生命的践踏,对生态的破坏,又深刻表达了 1949 年后一代代人不懈治沙、不断涵养大沙河生态的努力;二是鲜明的时代感,作品呈现历史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对当下大沙河人民安居乐业、大沙河醉美生态和大沙河产业转型的呈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主题都在本书中有所体现;三是浓郁的抒情性,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文学表达方式,注重呈现普通人在治沙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注重细节描写,营造氛围,可读性强,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品“复合型的主题呈现”令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晖印象深刻:“作品再现的不仅仅是脱贫攻坚,还有生态修复、荒地开垦、美丽乡村建设等话题和意义在里面,是一部生动再现苏北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作品,可谓有关大沙河地理、人文、经济、农业、生态的‘百科全书’。”

  在凤凰传媒副总编辑王振羽看来,《大沙河笔记》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情感浓烈、激情澎湃、不可遏制。“朱群英对大沙河这一不过百余里的河流两岸,反复行走,多方打量。这一并不著名的河流,在他笔下真是绰约多姿,美不胜收,引人遐想。”

  凤凰传媒编委会成员、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汪修荣认为,三农题材在非虚构写作中是块难啃的骨头,很多作家即使涉及也多以批判、反思的姿态,所以正面写三农题材对一个作家来说确实是个挑战,但《大沙河笔记》却写出了自己的特色。此外,这部作品跳出了一般三农题材的局限,视野开阔,挖掘了许多三农 + 的内容,这就比单纯写作三农的报告文学显得丰厚。在反映大沙河生态治理生态文明的同时,作者围绕大沙河挖掘了农业文化之外的多元文化,挖掘了大沙河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提升了文本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评价《大沙河笔记》是以 46 万字叙写大沙河流域史变的厚重之作,是一部以笔记文体写大沙河的创业史、发展史,一幅以彩绘描摹出的绿色大沙河的美丽风景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高峰认为这部作品素材丰富、结构宏大、文笔优美,选取发生今昔巨变的苏北丰县大沙河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形象生动、优美深入的文学描述,勾画出鲜明的时代群像。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称其“以激情之笔叙写农村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以热情之笔阐释农业艰辛曲折的进步历程,以深情之笔勾勒农民弃旧换新的递变进程”。江苏省作协一级巡视员、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王朔认为人民的情怀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作家用心用情书写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月、家乡的雨,家乡的人都被优美地表现出来”。《雨花》副主编育邦说,常有思维定式,以为主题创作必须选取重大的题材、特别显眼的标本,但《大沙河笔记》证明了从身边事身边人写起也能写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一滴水也能映射出大海的浩瀚与壮阔”……

  中国作家河流书写谱系再添新作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描写河流的作品数不胜数。苏童的金雀河,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贾平凹的州河,萧红的呼兰河,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这些各具特色和文化差异的河流,汇聚成中国文坛绚丽多姿的河流书写。朱群英的《大沙河笔记》则是第一部呈现大沙河前世今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它以浓厚、凝重、深情的笔调,史诗般地记录了大沙河两岸百姓的心路历程,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朱群英颇具文学性的语言也在《大沙河笔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被王晖誉为“诗化报告文学”。评论家王振羽表示,朱群英无意于去写人物传奇故事跌宕,他对大沙河两岸的物侯草木瓜果蔬菜,对大沙河两岸的风风雨雨寒暑晴热,对这方水土的果园、水草、河湾水汊稔熟热络,“这一并不著名的河流,在他笔下真是绰约多姿,美不胜收,引人遐想。”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表示,大沙河是江苏水脉中重要的一支,而《大沙河笔记》则加入了江苏水运文化的方阵,“这个作品及时并讲好了地方故事、江苏故事和中国故事。它担当了一份宏大的国家叙事,展示了一个群体从地域文化里面崛起,飞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长篇报告文学《大沙河笔记》影响广泛

  朱群英《大沙河笔记》是一篇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此作品入选2018年江苏省作家协会重大题材文学创作项目。作者历时三年,采访500余人,用心书写和真实记录,不仅能感受到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实人物心灵的跳动,而且也可以看到新时代精神的熠熠闪耀。感人肺腑的创业精神完全凝聚在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与可见可感的自然形象中。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壮阔的时代内容,同情节的丰富性和文笔生动性融合在一起,融化为有血有肉的故事,升华为可歌可泣的形象。作品中创业者的群体与个体,改天换地的壮志与行为充满了时代气息,洋溢着诗情画意,因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作者娓娓道来,亲切感人。采访深入,不但人事了然于胸,且知事之由、知人之心,故而人与事有机融合,也为构思、写作、谋篇布局、呈现方式等奠定了基础,可谓水到渠成。形式灵活多变,画面清新自然,情节真实可信,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栩栩如生。既有对现实世界的深度开掘,又有对理想境界的追寻;既有极强的新闻性,又有较高的艺术文本价值。

  作者对写作题材的总体把握并且寻得与之适配的叙事结构,细节以小见大,通过对细微处的用心描摹,生动、鲜活地写出黄河故道的巨大变化,有效地增大了作品表现的容量。文学元素的灌溉与浇注,使文本栩栩然活了起来,极大地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更为深度地沁入渗透到读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处处可以感受到这温煦的新时代的阳光照耀,聆听到社会前进的铿锵脚步。作品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巧妙结合生动的情节安排,用饱含着对大沙河人民真诚、激越、深情礼赞的笔触和艺术典型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大沙河人民战天斗地、脱贫致富的辉煌业绩。作者通过他的作品,诠释了创业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中一些永恒的品质。

  细读《大沙河笔记》,可以强烈感受到作者有一种现实生活触发的内在的、迫不及待的、喷薄欲出的激情,具有一种燃烧的火焰璨放、爆发的力量。因而全书呈现着一种开阔、浩大的气派,像赞美诗一样漫溢着阳刚、雄强、拓展。它丰润富丽、滋华焕彩、潇洒雄放,具有华美而浪漫的长篇叙事诗气质,是一部诗化了的报告文学,让人不时地迷在美中、醉在美中,亦久久享受在美中。《大沙河笔记》中的大沙河是当代整个中国农村的缩影,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画卷。那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开拓创业者的形象,那一件件震撼人心的艰苦奋斗的故事,正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真实写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作用和社会影响,都必将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显赫的一页。

  《大沙河笔记》作者朱群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能不忆江南》获全国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迄今已发表五百万字。文章多次选入《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国年度散文》《21世纪最佳散文诗》《新华文摘》《中华活页文选》《时文精选》等版本。有多篇文章被中考语文试卷、高考语文试卷选为阅读题,被编入小学、中学语文教科书及课外阅读教材。多年来,朱群英坚持不懈地勤奋创作,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坚定地同时代和现实生活相呼应、同频共振,感知时代的脉搏,体会百姓的冷暖,记录奋进的力量,以精彩厚重的现实书写,承担起画像立传的时代使命。(通讯员:苏文)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