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 江先贞:宋词初祖晏殊

2020-07-03 16:04:34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李佳艺

晏殊画像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文港人(今南昌市进贤县)。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自幼聪颖,被称为“神童”,14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逝后宋仁宗亲临丧事,封临淄公,谥号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一生写词万余首,但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0余首传世。

  诚实神童:“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晏殊生来天赋异禀,7岁就能作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安抚使张知白来抚州巡视时听说了此事,立即将晏殊召来面试,果然名不虚传。晏殊虽年方总角,却机敏过人、对答如流。惜才的张知白便将晏殊以“神童”名义推荐给了朝廷。第二年,恰逢朝廷开科取士,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考生一同参加殿试。考场之上,晏殊面对这些在年龄上称得上是他兄长、伯叔乃至祖父的竞争对手,毫无怯场之态。他沉稳作答,“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宋真宗对他赞赏有加,赐其同进士出身。当朝宰相寇准上奏说:“晏殊是江东人氏。”江东五代时属南唐,乃宋朝的敌国,寇准的意思是提醒皇帝不可重用晏殊。皇帝却说:“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断然否决了寇准的提议。

  过了两天是诗、赋、论的复试,晏殊发现这个题目恰好是他曾经做过的,就上奏宋真宗说“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这个题目我之前做过,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宋真宗觉得这位少年很独特且老实厚道,也想看看他的真实水平,于是命人重新出题。晏殊再次拿到题目后,略作思考,便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一篇精彩文章迅速“出炉”。他的诚实与才华得到了真宗皇帝的欣赏,殿试过后,晏殊被赐予秘书省正字,并留在秘阁读书深造。因为晏殊非常年轻,朝廷十分注意对他的考察,“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见晏殊交往的都是品德、文章俱佳之人,朝廷对他也就愈加放心了。从此,晏殊在其仕途上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宋朝初期天下太平,国家强盛,百姓富足,朝廷上下一派歌舞升平,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族黎民,都忙着宴饮游乐。唯独晏殊与众不同,终日将自己关在家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听靡靡音。宋真宗得知情况后,认为他勤读书,不喜游乐、品性好,遂让他做太子舍人,教太子读书。当皇帝告诉晏殊选配他的理由时,诚实的晏殊却直言不讳地说:“臣并不是不喜欢宴游,只是因为贫穷才没有去。”宋真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晏殊的诚实品性更加认可,不久便将他升迁为太常寺奉礼郎。

  太平宰相:辅政“忧勤国家”、识人“益务进贤材”

  晏殊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做事严谨。真宗皇帝每次向晏殊询问政事时,晏殊都会用巴掌大的方块纸以蝇头小楷书写意见,等到答奏完毕后,就将纸片封好呈交皇帝,皇帝非常看重他缜密审慎的作风。大中祥符年间,晏殊的父亲病逝,按照朝中惯例,身为人子,晏殊必须辞去官职,为父守制。但丧期未满,宋真宗思他成疾,竟一纸诏书,将晏殊召回京城。同时真宗命令淮南官员一路护送其母至京都供养。之后,晏殊母亲又过世,晏殊请求回老家守孝,真宗不许,反而升其任太常寺丞,后又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年中时,晏殊迁升为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3岁的仁宗继位,根据先帝“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遗诏,刘太后临朝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方便专擅朝政。朝中众臣摄于他们的权势,无人敢非议。关键时刻晏殊挺身而出,进言道:“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提出了“垂帘听政”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对稳定时局起到了重要作用,于是晏殊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即便如此,刘太后仍然觉得晏殊乃太子的旧臣,对他的恩惠还不够,于是增任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时,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又被授予枢密副使一职。

朱虹 江先贞:宋词初祖晏殊

晏殊雕像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国李元昊称帝,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寻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一是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二是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三是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四是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边境的战局立刻发生了扭转,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再次获得擢升,以枢密使加平章事,当上了北宋的宰相。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晏殊多年身居要位,始终唯贤是举、慧眼识人。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宋史》说他“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君子进用,则小人退却,士风为之一新。晏殊当政时期选拔重用的这些贤才名士革新除弊、励精图治,共同辅佐仁宗皇帝造就了后世赞誉的“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的“仁宗盛治”。

  三度被贬:“殊性刚简”“时以谓非殊罪”

  欧阳修曾形容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晏殊“富贵优游五十年”。此话不假,晏殊一生仕途通达,似乎每一个阶段都很顺利:少年得志,中年富贵,晚年安宁。但他并非没有遭遇过磨难,为官期间,晏殊也曾三度被贬:1027年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被贬;1033年因谏阻刘太后穿衮服拜谒太庙越礼被贬;1044年因被谏官重提当年“狸猫换太子”旧事而惹怒仁宗,再度被贬。

  第一次被贬:天圣三年(1025年),权倾朝野的刘太后想提拔张耆为枢密使,为人率真刚毅的晏殊立即上书反对,因而惹怒了刘太后。加之有一次去玉清宫时侍从拿着朝笏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一怒之下用朝笏撞折了侍从的门牙,御史大夫就此事上奏弹劾晏殊。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第二次被贬: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已经掌权十余年,准备效仿武则天。当年刘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服(天子举行国家大典穿的衣服)去行祭祀之礼。刘太后征询晏殊的意见,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饰回答,明确告诫太后,礼制不可乱。刘太后见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答案,便下了一道懿旨,将晏殊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徙陈州,这次被贬外放历时5年。

宋仁宗画像

  第三次被贬:这一次贬谪的原因则与后世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故事有关。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刘娥(即刘太后)安排庄重寡言的侍女李氏担任真宗司寝,为宋真宗生下了当时唯一的皇子。皇子还在襁褓中,刘娥就将他据为己有,由杨淑妃抚养,皇子的生母李氏后来被刘太后晋封为宸妃,这位皇子便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明道元年(1032年),李宸妃去世,晏殊因文才绝佳,奉命撰写墓志。当时仁宗年少,刘太后执掌大权,晏殊自然不能写出真相。关于宸妃的子嗣,晏殊仅写下只言片字,“生女一人,早卒,后无子及”,隐去了那段讳莫如深的宫闱秘史。庆历四年(1044年),54岁的晏殊被谏官重提“狸猫换太子”旧事所弹劾,谏官指责晏殊明知仁宗为宸妃所生,却在其墓志铭中只字不提。这虽然不是晏殊的过错,但对于仁宗而言,身世已是埋在心底永远的痛。为了给生母一个说法,大怒之下的仁宗只得降罪于晏殊,晏殊也就踏上自己的第三次贬职之路。被贬出京城的晏殊,先后在颍州、陈州、许州多地辗转,直到10年后因身患重病,急需名医治疗,才得以恩准回京。

  纵观晏殊的一生,从14岁入京为官,入仕50年,但外放时间长达16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贬谪外放之中。但无论身处何方、官居何位,晏殊都能做到宠辱不惊、安之若素,始终如一忠于朝廷、造福黎民。比如,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被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任知府,期间他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特别是全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兴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1043年)在宰相任上时,他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出现了史上有名的“庆历兴学”。

  富贵词人:“余每言富贵,不言金玉锦绣,唯说气象”

  词是五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文体,至宋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华文化的又一座高峰。而在北宋初期晏殊的词,无论是在质量、数量和影响力上都是最高最广的。《宋史》称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这里所说的“诗”,广义上也包括词在内。冯煦《蒿庵词话》称晏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意即宋词真正的发端是从晏殊开始的,他被公认为“宋词先锋”,可称为宋词重要的奠基人。可以说,晏殊在文学上的成就更超政治。

  读晏殊的词,总给人一种美好安然的感觉,闲适中透着典雅,婉约中透着阔达,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之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站在旧日的亭台中,听新曲饮美酒,天气仿佛与去年相同,却有些不同,物是人非,夕阳正落;无人能阻止夕阳落下,正如无人能阻止时间的流逝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珍惜时光、珍惜当下……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可谓历代盛赞的名句。有人认为是一种消极思想的表达,实际上他要说的是很多情况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注入新的生命元素,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新的生活。

  将人生哲理蕴藏于风景描写之中,是晏殊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昨天夜晚时分,刮来一阵猛烈的秋风,使得碧绿的树叶凋零殆尽,我独自登上高楼,眺望着漫漫的长路,心中顿生迷惘和凄凉之感。”词句表面上是在说时序的交替,景物的变化,本质上是写人事的沧桑,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王国维借此来感叹世事的变幻无常,也意在说明做学问和成大事业初期的迷茫。

  晏殊生活在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的太平盛世,加上他长达50年的仕宦生涯,直至位极人臣,所以,在他清雅高洁的词作中,总是透出一股富贵气息。《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一位富贵之人坐在阁中,看到重重的门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昨夜花落,红色花瓣在亭子里铺了一地。他走到弯曲的栏杆边,望着池中的倒影,一阵风令他感到一丝寒凉。随着风吹来的方向看去,他看到碧绿的帘幕,还有敲打在荷叶上的雨滴……富贵闲愁之气可谓扑面而来。

  晏殊吟咏富贵,但从不夸金耀玉。王庆孙写“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他很瞧不起,说“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寇准的炫富贴“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他毫不留情地说这样的诗句“未是富贵语”。那么,在晏殊眼里真正的富贵是什么样子呢?“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朱帘、炉香、亭台、庭院、池塘,飞燕、梨花、杨柳、清风、明月。这等优渥闲适、这等景致意象,才是真正的富贵人家!这也是为什么晏殊被后世称为“富贵词人”。

晏几道画像

  我国词史上名家如林,但是父子并称而又足以影响一代风气的词人只有两对,这就是“南唐二主”的李璟、李煜和北宋的晏殊、晏几道。晏氏父子因其交相辉映的艺术成就而被词话家们合称为二晏或大、小晏。晏殊47岁时,迎来了他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晏几道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便是那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首词中最妙的就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句借用了五代诗人翁宏《春残》中的诗句,可如今谈起这千古名句,几乎很少有人提及翁宏,只知是晏几道的“专利”。晏殊父子二人在大宋文坛风生水起,美名传扬天下。

  至和元年(1054年),64岁的晏殊因病回京,病愈后再次请求出守。但仁宗皇帝特意把他留在身边,为自己讲经释义,并让他5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1055年),晏殊疾病加剧,仁宗要亲自去探访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驰上奏说:“臣无非是老毛病又犯了,很快痊愈,不足以让陛下担忧。”不久后竟遗憾地病逝。悲痛不已的宋仁宗亲自前去哀悼,但仍愧疚没能见老师最后一面,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晏殊为司空兼侍中,并亲自在他的墓碑碑首刻上“旧学之碑”(意为传统文化的楷模)四个大字,对晏殊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抚州名人雕塑园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