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龙门:自然人文交相辉映 园林史上曾有盛名

2019-10-29 10:08:01  来源:洛阳网  编辑:石丽敏

  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松柏滴翠,环境清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感怀抒情、游历交友、饮酒赋诗、探讨禅心之所。这里从北魏开始在摩崖上开凿石窟造像以后,更成了佛徒朝拜进香,帝王游幸,文人学士吟咏的游览胜地。龙门作为京畿风景园林,在唐时,武则天赞助脂粉钱开凿石窟造像,曾留下“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也有“香山九老”吟咏此间,一时声名远播。

  山水空间秀丽多姿

  龙门的自然山水秀丽多姿,这里两山夹峙,确切地说,不是两座山,而是由自西蜿蜒而来的山脉突然中断,切出一个豁口,称之“天阕”。唐代诗人韦应物对此有精妙的诗句:“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里的山体多石灰岩体,雄浑奇特,峭岩壁立,苍山秀木,自然景观极富魅力,吸引了文人墨客争相吟咏。

  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留下了游赏龙门的诗句,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诗人们当年吟咏之场景,遥望他们游山赏景的身影。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游龙门,夜宿香山寺,月明之夜,诗人夜不能寐,披衣走出寺外,坐在桂花树下,闻着一阵一阵桂花暗香,思念起了幼成、令问二堂弟。“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伊水悠悠,思乡之情似伊水无有穷期。

  杜甫《龙门》一诗,描写了龙门恢宏的气势:“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水经注·伊水》说:“禹疏伊水北流,望之若阙。”南望龙门横断若阙,北望驿道尽头是洛阳城。龙门佛光与皇城祥瑞交相辉映,形成了洛阳帝王之都的气象。由于朝代更替,人生无常,面对龙门,杜甫发出了沉郁的慨叹。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有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这里,自然环境秀丽清幽,人文生态丰富,二者交相辉映,巧妙融合,蔚为壮观。

  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与龙门因缘殊胜。他畅游龙门山水,或行吟于山林,或啸歌于泉边,写下了许多赞美龙门山河的诗篇。诗人常在伊河泛舟,于秋日写下了《题龙门堰西涧》:“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一条秋水琉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除却悠悠白少傅,何人解入此中来。”诗中描述了龙门碧波垂柳,轻舟荡漾,河面泛起层层涟漪,石窟与两岸青山绿水相交映的龙门美景。

  龙门大规模石窟造像,是统治阶层由于崇佛而开凿的心灵寄托之处。宾阳中洞的皇帝礼佛图和南极洞南、北二壁的礼佛图,其中行进的人群安详自若,悠然自在,反映着北魏时代帝后朝官和士庶们游赏龙门的情形。

  龙门秀丽的山水空间、特定的造型艺术、心灵崇拜的“圣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该处风景园林的艺术特质。

  园林营造于唐为盛

  龙门作为京畿风景园林,发展高潮在唐代。从开国至盛唐的100余年间,龙门石窟迎来了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按时代的先后自南而北,集中在龙门的西山。直到武则天时期,一部分才被转移到了东山,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2/3。龙门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大像龛等。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重修香山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命驾游赏,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记中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寺名大振。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煮茗烹茶,宴游赋诗,留下许多趣事佳话。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洛阳日报记者 刘永娟)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