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陕西:汉调歌盛世 古韵发新声

2024-06-05 09:52:25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韩嘉慧

陕西:汉调歌盛世 古韵发新声

  5月24日,安康市汉滨区城东小学,汉调二黄艺人在为学生表演。董剑南摄

  作为安康市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之一,汉调二黄经历过辉煌,也曾面临人才青黄不接、剧目鲜有出新、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的困境与挑战。

  近年来,安康市实施汉调二黄剧种保护工程,以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为主要阵地,在精品剧目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汉调二黄艺术的振兴和繁荣。

  古韵悠长,生生不息。

  随着一批批戏曲新秀绽放舞台、一个个经典剧目常演常新,汉调二黄以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唱响在汉水之滨。

  古韵悠长 雏凤清于老凤声

  汉江北岸,安康城区,汉江大剧院以“琴键错落,汉水舞韵”的造型坐落于汉水之滨。5月23日8时,在这里,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演员们开始了一天的排练。

  “你听,它的曲调不同于南方的细腻柔情,也不似北方的豪迈刚劲,而是融合多地方言,带有南腔北调韵味。”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小龙说。

  汉调二黄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明末清初时盛行于关中部分地区和陕南汉水流域,是汉水流域唯一拥有完整传承和表演体系的剧种。汉调二黄曾产生过众多班社,经典剧目迭出,名角层出不穷,深受群众喜爱。

  袁小龙介绍,作为汉水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汉调二黄曾盛极一时,经常一票难求。20世纪80年代,随着群众娱乐方式更加多元,传统戏曲市场受到冲击。“有时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袁小龙说,那时,安康汉剧团人才流失严重,汉调二黄许多行当已有失传之虞。

  新世纪伊始,安康市汉滨区提出要抢救汉调二黄剧种。划拨经费保障演职人员工资,翻修剧院,开设汉调二黄童子班招录学员……一系列保护举措让汉调二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今年36岁的演员陈珊是2001级汉调二黄童子班招录的学员。“我们‘朝五晚九’练功,穿插学习文化课。我登台演出的第一出折子戏是《三击掌》,在里面扮演王宝钏。到现在,这出戏我演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陈珊说,“传承汉调二黄艺术,就像接过一把火炬,我要让它一直燃烧下去。我会继续打磨技艺,争取登上更大的舞台。”

  2006年,汉调二黄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剧团成员备受鼓舞。2011年,安康汉剧团改制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承担起文化遗产保护和剧种传承的重任。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2013年,汉调二黄童子班再次开班,设置了更加科学、精细的文化课和专业课。如今,这批学员已经进入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工作。

  “未来,他们将成长为剧团的当家花旦、小生。汉调二黄的传承,还得看这帮年轻人。”看着排练厅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袁小龙感慨万千。

  生生不息 “圈粉”更多年轻人

  今年37岁的景亮是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一名文武生。最近,他格外忙碌。除了要扮演《龙凤呈祥》中的刘备、参与剧院演出的彩排,他还承担汉剧歌舞《魅力安康》的导演工作。

  在景亮看来,想把汉调二黄传承好,导演、编剧、舞美设计等创作团队人员至关重要。

  景亮2010年进入北京舞蹈学院进修舞蹈编导专业,2023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戏剧导演专业。在进修学习过程中,景亮发现汉调二黄可以和民谣、说唱等音乐形式进行“碰撞”,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尝试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汉调二黄,让传统戏曲也能跟上时代步伐。看到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眼中的惊喜,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景亮说。

  在袁小龙看来,要传承发展好汉调二黄,还得培养一批会听戏、爱听戏的观众。

  近年来,安康市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推动汉调二黄演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为青年演员搭建展示平台的同时,让更多市民游客近距离领略汉调二黄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一”假期,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的演员现身汉滨区非遗美食文旅商贸活动季现场,将传统汉调二黄融入歌舞,为游客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赢得不少欢呼喝彩。

  “许多人没去过剧场看戏。送戏进景区、进基层就能为他们提供一次和戏曲接触的机会。”袁小龙说,不少观众在看了汉调二黄演出后产生了浓厚兴趣。

  校园也是汉调二黄普及和传承的重要阵地。5月24日,汉调二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世莲和剧团老友来到汉滨区城东小学表演经典剧目、普及戏曲知识,收获了不少“小戏迷”。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汉调二黄艺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城东小学五年级三班学生刘曼茹说。

  “戏曲进校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继而逐渐爱上戏曲、成为‘戏迷’,甚至有机会成为相关从业者。”许世莲说,当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充实进来,汉调二黄就有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加强保护 推动传承发展

  安康人民始终对汉调二黄怀有深厚感情。保护、传承、发展好汉调二黄既是群众的迫切期望,也是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6月1日起,安康市首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安康市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为汉调二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二级调研员邹刚说,近年来,安康市和各县(市、区)推进汉调二黄艺术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条例》的实施对进一步弘扬安康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怎样立好这部法?

  “在立法前期,安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安康市人大常委会社教工委、安康市文旅广电局等单位组成立法协作工作专班,赴西安、福州、安庆等地学习立法保护地方戏剧的优秀经验,吸收借鉴各地在人才培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好做法,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法规文本。”邹刚说。

  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批准了《条例》。《条例》第五条明确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的相应职责,旨在形成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合力;《条例》第九条回应了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遇到的人才凋零、后继乏力等问题,就专业人才公开招考招聘、人才培养、艺术宣传推广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条例》第十六条鼓励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汉调二黄艺术创新发展……

  “《条例》注重实效,不搞大而全,条款简洁、措施精准、特色鲜明。”安康市文旅广电局副局长王晓红说,《条例》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基层实践需求,将推动汉调二黄在新时代繁荣发展、绽放光彩。

  为全方位、多形式做好《条例》的宣传,推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6月至8月,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汉调二黄精品剧目巡演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感受汉调二黄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采。

  “我们将以《条例》的施行为契机,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汉调二黄艺术的挖掘研究,推出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剧目,把汉调二黄艺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袁小龙说。(陕西日报记者董剑南 齐珂雨)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