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洋面孔”回义乌,带来暖消息

2023-03-22 08:43:19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宋姝君

“洋面孔”回义乌,带来暖消息_fororder_090322_p3

  上图:义乌国际商贸城热度逐渐回归。下图:义乌国际商贸城内,两名外商正在和随行翻译交流。均本报记者 于量 摄

  本报记者 于量2023年的头3个月,记者去了3次义乌。每一次都带着同一个问题:原本活跃于此的大批外商回来了吗?第一次到义乌是在春节前。对于这个问题,义乌国际商贸城里即将结束一年生意的商户们给出的回答大多模棱两可:听说回来了一小部分,不过市场里的“洋面孔”还是少——倒也合情合理,毕竟稍有些经验的外商,又怎会偏偏挑在商贸城眼看就要休市的时候来义乌呢?

  第二次则是商贸城年后复市当天。这一次,答案依然不甚确定。外商们就好似薛定谔的猫,回来了,但又好像没完全回来。然而,老练的义乌外贸生意人都有共识:再等一阵,该回来的就都回来了。

  第三次是3月初。这一次,不必开口问,问题在义乌街头就能找到答案。“洋面孔”多了,尤其是拖着行李箱往酒店里扎的外国人明显多了。该回来的,都回来了。

  乍暖还寒时节大批回归义乌的外商,正为这里带来外贸回暖的信号。

  老友

  3月8日,是印度的传统节日洒红节。

  洒红节设在每年新印度历的春分日,相当于印度人的春节,不仅是迎接春天的到来,同时也寓意人与人之间消除误解和怨恨,捐弃前嫌、重归于好。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洒各色颜料粉末,以示喜庆与祝福。

  这是印度商人阿提克第一次在义乌过洒红节。当天下午,一场原汁原味的洒红节庆祝活动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前的广场上举行,上百名印度客商与义乌当地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围成一圈载歌载舞,将一把又一把颜料粉末抛向彼此,整个广场旋即化作一片色彩的海洋。

  为了重建公司的事情,阿提克迟到了。不过阿提克的印度同行们倒是全然不介意,不由分说就上前给了他一个熊抱。随着一股彩色的烟雾升腾而起,阿提克的外套上顿时色彩斑斓。阿提克也顺势抓起一把粉末抹在对方脸上,就此加入狂欢。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杜跃刚同样被抹了满身满脸的颜料。到场的印度客商都认识杜跃刚,见面之后往他脸上洒一把颜料粉末成了活动的标准流程之一。在义乌做了十年货代生意,他的公司专攻印度市场。同时,他也是义乌印度采购商服务中心的主任。杜跃刚告诉记者,暌违三年的印度老朋友,最近都陆续回来了。

  常驻义乌的外籍商人中,印度客商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之一。据杜跃刚介绍,疫情发生前,义乌的印度客商至少在3000人,注册开办了近500家贸易公司。经历三年疫情,不少外贸公司被迫关张,但是绝大多数印度客商并未打算彻底抽身离开。

  杜跃刚说,自己在东阳老家租下了一间仓库,里面堆满了印度朋友拜托他帮忙保管的办公设备和器材:“过去这几年,大家的想法很一致。即便是公司注销了、办公室退租了,那也都只是暂时的,将来总还是要回到义乌的;只要回到了义乌,总还是要继续开公司的。哪怕还能留下一张桌子或是一台电脑,公司的重建至少也能快上一步。”

  重启

  洒红节次日,阿提克和他的翻译一起,在杜跃刚公司的会议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自己3月1日刚回到义乌,新的办公场地正在装修。

  在中文语境里,阿提克是个标准的“企二代”。他的父亲2006年第一次来义乌做生意,此后不久就在义乌开设了自己的外贸公司。2014年,阿提克也来到了义乌,虽然当时只是单纯来游玩的,但义乌浓厚的商贸气氛还是令他印象深刻。次年,父亲将外贸公司转到了阿提克的名下,他随即正式接手了家族在义乌的生意。

  过去三年,通过远程指挥,阿提克在义乌的生意依旧如常运转。在经历了短暂的混乱和无措后,他逐渐找回了节奏。除了做惯了的服饰配件和五金用品生意,疫情之初,阿提克还抓住机遇,在义乌组织了一批防疫物资销往中南美洲,小赚了一笔。

  但阿提克仍然坚持要在义乌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在阿提克看来,除了自己的家乡,义乌是他的生意版图中最重要的根据地,必须在这里扎根。

  回义乌之前,阿提克就已经着手筹备重新开公司。在一贯“勤劳、努力、可靠”的中国下属的操持下,寻找办公场地、招募新员工等各项事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回到义乌后,阿提克自己的日程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太多的朋友要见,有太多的供应商要跑,阔别义乌三年,他迫切地想要重拾在义乌积累的人脉与资源。老友重逢,阿提克总有说不完的话,坐下来和对方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

  提及新一年的生意,阿提克坦言挑战不小。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度不可能独善其身,消费市场同样面临需求的减弱。阿提克说,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印度同行被磨掉了信心,对重开国门的中国,仍打算观望。但是他却认为恰是此时,更应来中国寻找机会,决不能放弃。

  受限于当地签证发放的数量限制,目前回归义乌的印度客商仍是少数。在杜跃刚看来,对于中印两国之间的外贸往来,他们可谓先头部队:“公司陆续重开,外贸框架也搭建起来了。这批客商在义乌站住脚后,未来更多的印度采购商也会陆续来到义乌。”

  苏米特也是这批“先头部队”的一员。2008年来到义乌经商,苏米特在小商品之都打拼了十多年,不仅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还组建起了自己的家庭。2月18日,苏米特终于回到中国,与妻儿在杭州团聚。在杭州待了一阵,他便匆匆赶到义乌。和阿提克一样,回到了起点的生意,正等着他从头收拾。

  离开义乌三年,他在义乌租住的公寓空关了三年:“在印度的这三年,我每天都觉得或许下个月就能回义乌了,所以房租一直都续着。我知道我一定会回来的,只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年。”

  重回义乌,苏米特觉得自己“脱节了”。苏米特想要找回曾经的锚点,第一步是要把公司重新组建起来。过去的办公室,租金在一年半以前就已经到期;妻子为了照顾儿子迁回了杭州,无暇打理生意,公司也随之被注销;曾经的员工在过去三年里相继离职,唯一一位始终不离不弃的老员工,今年也因怀孕回家。苏米特成了“光杆司令”,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感觉像是回到了当年刚来义乌的时候。”苏米特说。

  虽然陌生感依旧萦绕在心头,但是对于义乌,对于中国,苏米特的判断还是和当年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绕不开中国。没有中国,做不起生意。如果想要在中国做生意,那就要从义乌开始。”

  尊重

  开公司的老外回来了,来采购的老外也回来了。

  对于那些初来乍到,前来义乌看货选品的外国采购商,找一个靠谱的翻译作为向导,方才能够避免在国际商贸城茫茫无际的小商品海洋中迷失航向。

  王裕元是72岁的玻利维亚女商人约兰达的随行翻译,记者见到他们时,两人正在一家专售陶瓷工艺品的店铺内看货。在这家店里,约兰达看中不少产品,商户拿出的样品铺了一地,王裕元在约兰达的指点下逐一拍摄,不时用西班牙语互相交谈。

  南美洲是义乌的一大重要出口目的地。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在南美诸国颇受消费者青睐。王裕元告诉记者,约兰达15年前第一次来中国,此后与中国生意不断。每次前来,义乌是必到的重要一站。2月下旬,听闻中国入境政策放宽,加之义乌国际商贸城复市,老太太便第一时间与另外两个生意伙伴组团来到中国扫货。

  虽然年过古稀,但是约兰达行事雷厉风行,每次来中国都是快进快出,这次也只打算停留半个月左右。在义乌完成采购后,她就将动身前往广东寻求合作。同时,她也已经确定4月广交会期间还会再来一次中国。在义乌,老太太的行程也十分紧凑,并且精力出奇地旺盛。王裕元说,接连几天,约兰达都坚持要赶在商贸城上午9点开门时就第一时间进场,然后一直逛到下午4点左右,大多数店家打烊才离开。

  与约兰达相遇时,已是她在义乌停留的最后两天。此前的组货工作已经差不多完成,女商人想要最大化利用空间,因此想要抓紧最后的时间,找一些小体积、高净值的货物把集装箱填满。

  记者注意到,约兰达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钉满了名片。王裕元说,这是老太太的习惯。每每在店铺看完货,如有意向,她便会索要一张店主名片,然后用订书机庄重地钉在本子上:“一方面是方便后续联系,一方面也是老太太向潜在的合作伙伴表达尊重的方式。”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