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总决赛临近,经过区域赛的激励角逐,全国百强团队从1942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目前,百强团队正在积极为决赛做准备,从区域赛中获得的参赛经验使得参赛团队在路演、现场答疑等环节有更充分的准备,也更有信心。决赛前夕,我们一起盘点一下本届大赛在区域赛阶段的几个关键特点,以便对总决赛的赛程及走势有更为直接的观感。
赛程赛制成熟权威赛事引领行业
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于2019年举办,今年已是第三届。经过前两届大赛的探索,大赛在参与范围、赛题赛制、路演评审、推广推荐等方面日渐成熟,成为国内该领域不可缺少的产业活动。从区域赛阶段的赛事来看,大赛通过树权威、重引领、强激励、促对接等方式,对中国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落地及融合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目前工业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国家级赛事之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国开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第三届大赛的承办单位。可以看到,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赛事的高起点和高目标。与此同时,二十二位两院院士担任本届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顾问,可以说是“群星荟萃”,保障了大赛的专业性与价值水准。
创新求变、精准赋能专业价值凸显
今年以来,深化平台建设,培育平台创新解决方案,面向重点行业和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成为政策目标的重点。面对这一特点,大赛紧跟国家政策,同时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特点,求变创新,在赛制上创新设立主赛和专业赛。
主赛聚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和关键场景,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能源、建筑等行业。专业赛聚焦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工业互联网”系列专业赛,涵盖产融合作、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生产、精益生产、人工智能、数字仿真、数字孪生等7个领域。
赛题的创新、赛制的变革,体现了大赛围绕产业数字化的核心目标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聚焦企业转型的实际需求、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细分领域的实际需求。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何小龙指出,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的“变”,体现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求,不变的是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作用。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赋能是产业落地的重要路径。例如,2020年,更多工业互联网深度案例正在被复制推广,并且已经有了多个推广实例,比如百布网已经实现全国30%织机的联网。本次区域赛评选出一批聚焦问题导向、技术创新、价值成效和复制推广等特点的优秀作品,为产业数字化提供解决方案。
何小龙表示,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以行业为赛题,正是希望能寻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加匹配的结合点,各方形成合力,找准行业共性问题,破解行业数字化转型痛点,形成引领带动作用,真正帮助企业落地应用。而这正是政策所向,也是产业所需。
聚焦细分赛道获奖作品特点鲜明
通过线上初赛评审和线下决赛的激烈比拼,经由各大赛站专家评委专业细致的评审,最终四大赛站分别评选出赛站一、二、三等奖,遴选出共计100个优秀解决方案晋级全国赛。至此,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全国百强亮相。
百强中,原材料工业领军组9支(青岛站)、新锐组8支(青岛站);装备工业领军组11支(青岛站)、新锐组11支(长沙站);消费品工业领军组4支(杭州站)、新锐组7支(杭州站);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军组9支(深圳站)、新锐组7支(深圳站);能源工业领军组12支(杭州站)、新锐组10支(杭州站);建筑业领军组7支(深圳站)、新锐组5支(深圳站)。
纵观获奖百强团队,他们聚焦于研发、设计、生产、运维、营销、服务、减排、金融、测试等环节融通应用,分属于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产品、平台化设计、平台化服务等不同领域。方案反映了行业需求,体现了技术领先性,具有应用价值显著、部署快、易推广等特点。
结语
如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级赛事,受到产、学、研、用、资等各方关注、参与和深度融合,这从历届参赛队伍数量就能得到直观的认识。例如,首届大赛有5139人,896支团队,1009个作品参赛。第二届吸引了1457个团队、2000余家企业、近7000名选手参赛,大型国企和初创企业明显增多,还增加了高校、科研院所等有生力量。第三届参赛团队则上升到1942支,所属企业横跨了央企、国企、民企、合资企业,一批初创企业跻身百强名单。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已经成为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的重要载体平台,对于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构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区域赛百强作品产生,预计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决赛的竞争更加激烈,各方“战队”在大赛平台PK的“难度系数”将再次提高。盘点区域赛的以上特点,我们预期中国工业互联网将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深化”将成为关键词,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也将成为这一发展阶段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