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江西萍乡:文润昭萍景色新

2021-08-11 10:34:53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赵春晓

  原标题:文润昭萍景色新——萍乡市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江西萍乡:文润昭萍景色新_fororder_0811004_001_01_b

 重建后的鳌洲书院

江西萍乡:文润昭萍景色新_fororder_0811004_001_02_b

 萍乡市图书馆

江西萍乡:文润昭萍景色新_fororder_0811004_001_03_b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

  近日,从北京传来喜讯: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萍乡成功获评此项荣誉称号。这是萍乡2020年以优异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在建设更高质量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获得的又一个国家级殊荣。

  萍乡文化积淀深厚,素有“赣西文化堡垒”之称,享有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市、中国“傩文化”之乡、“灯彩艺术”之乡、“农民画”之乡等美誉。2018年4月,萍乡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举全市之力推进创建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创品牌,三载鏖战,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方水土的精气神。建设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现实存在,让文化成为一种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享受、人人可以创造、人人可以传承的生活常态,文化就如同天街小雨,润如酥,温如玉,潜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滋润城市的每一个心灵,城市的天空,飘着文化的气息,散发出温暖的光辉。

  以文铸城 文化设施完善齐备

  在萍乡,无论多么偏僻的山乡,都能发现环境整洁宽敞的文化服务站点,都能看到五彩斑斓的文化小广场,都能闻到书的清香。

  在萍乡,风景如画的玉湖公园之滨,一座中西合璧的现代化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从她拔地而起的那一天起,就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她就是萍乡市新图书馆。距离她数百米远,湖畔边一座白色的像个“巨蛋”建筑是萍乡大剧院。在城市的另一头,萍水河边,唯一一片临水建筑群是萍乡市博物馆。

  最好的空间、最美丽的风景、最精致的建筑,都留给文化。唯有这样,才能与文化相匹配;唯有这样,才能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触手可及。

  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标识。她们是文化的载体,如同所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一样,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萍乡市积极整合资源,集中有限财力,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资助、社会参与等方式,撬动近百亿元资金,建设了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规格高档的公共文化设施,为建设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弘扬传承安源精神的重要平台和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安源5A景区的创建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

  推进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艺术剧院、电影院“五馆两院”齐全。新建了市图书馆、红领巾纪念馆、鳌洲书院、芦溪县博物馆、上栗县博物馆、上栗县美术馆、莲花县图书馆等7个场馆,异地搬迁或改造提升了市文化馆、安源区图书馆、安源区文化馆、湘东区图书馆、芦溪县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7个场馆,建设了642个农家书屋、14个24小时智慧书屋、20个市县文化场馆、55个乡(镇、街)综合文化站,77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新建或改造升级,实现文化公共服务网点全覆盖,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

  优化公共文化空间布局。老城是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萍乡通过对老城区——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对鳌洲书院、鳌洲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遗迹的重建和修复,优化公共文化空间布局,让市民留得住乡愁。依托民营企业和个人建立全国首个雷锋文化博物馆、安源锦绣城、毛家湾文化村等,拓展了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同时,将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海绵城市建设注入文化元素,使这一重大民生工程锦上添花。共改造了105个小游园、10个小舞台、38个小广场、100公里文化步道,极大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和提档升级。2019年6月,江西省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萍乡召开,萍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

  以文化人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萍乡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一块红色热土,红色文化是萍乡文化最亮的底色。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萍乡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典型示范价值的工作。

  萍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全市红色基因全方位、宽领域融入文化场馆,完成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10处红色文化纪念设施的修复提升,完成孔原故居等20余处革命先烈故居改造维修,建设了近30个红色主题民俗文化馆、近200个红色文化村史馆,使革命传统教育在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为示范区创建“塑魂”。积极探索红色研学旅行文旅融合新路径。甘祖昌干部学院开创“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当教员、百姓齐参与”红色教育培训模式,列入中组部干部培训教育基地目录,累计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940余期,培训学员5万余人,培训范围辐射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当地村民通过销售土特产、发展民宿、参演红色剧目等方式参与红色培训链条,年增收110多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50万元,走上了一条宽广的脱贫致富新路。安源纪念馆探索出“文化+旅游+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新模式,年均接待全国各地开展研学旅行的师生10万人次。位处革命老区罗霄山片区的武功山景区积极开展环鄱阳湖自行车赛、越野赛、全国围棋赛等户外品牌活动,推出暑期户外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年接待研学旅游师生20万人次,获评“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重大主题活动影响广泛。2018年承办了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传承经典·绽放未来”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专场演出活动。全市连续开展了三届“红色家书”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2019年“同唱我和我的祖国、同颂可爱的中国、同贺新中国70华诞”活动、“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创新形式,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最强音,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聚焦报道,引发强烈反响。

  各类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凸显。全市连续6届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节,50余项节庆活动贯穿全年,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文化气息浓厚,群众参与度广热情高。如安源区主打红色文化品牌,新安源·新形象世纪广场文化活动连续开展十七届,被誉为“安源的同一首歌”。湘东区以油菜花为主的花卉(杜鹃花、桐花、桃花等)文化旅游活动,连续多年被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芦溪县灯彩艺术节、上栗县花炮文化艺术节、莲花县荷花节全国知名、武功山国际帐篷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深入人心,影响广泛,形成“一县(区)一特色、一乡(镇、街)一品牌、一村(社区)一亮点”的文化活动品牌。

  以文惠民 文艺精品好戏连台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这是萍乡文化工作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萍乡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狠抓文艺精品生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队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做优文化产品。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目标,萍乡先后有5部文艺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电影《老阿姨》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电视剧《初心》获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萍乡采茶戏四次进北京演出,戏曲剧本《将军归田记》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剧本扶持项目,萍乡广场舞登上央视舞台。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做美文化活动。打造了“市民大讲堂”。各级文化场馆年均组织开展红色大讲堂、文化大讲堂、艺术大讲堂、历史大讲堂200多场,市县文化场馆各形成免费开放服务品牌2个以上,如市文化馆“您学艺我来教”、社区艺术节,市图书馆“古籍里的萍乡”、书香萍乡·全民阅读,萍乡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特色展览活动等服务项目影响广泛。通过“文艺+宣讲+访谈+互联网”方式,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宣讲、“感恩奋进”脱贫攻坚大宣讲、“扫黑除恶”大宣讲三大活动;年均送戏下乡演出260余场,送电影进村9700余场,组织乡(镇、街)自办文体活动600多场次,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真正做到“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

  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做强文化队伍。乡(镇、街)综合文化站按照“2名在编人员+1名文化骨干”要求配备到位,村(社区)按照“1名公益性文化服务岗位+1名文化志愿者”方式全面配备。上栗县采取“县聘乡管村用”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79名乡镇、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积极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成立文化团队2100多个,发动近3万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上栗县文化志愿服务获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安源纪念馆、市图书馆、萍乡博物馆被评为全省学雷锋志愿文化服务示范单位。

  文化,为城市注入绵延不绝的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力和亲和力,文化,让赣西明珠更璀璨。(江西日报 唐彩萍 杨 钊/文)

  (本版图片由萍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提供)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