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铃
2021-01-26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郑长铃,1962年3月出生于福建宁德,中共党员,200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并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被评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1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聘为第一届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2009年,曾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任处长、副主任;2010年1月起,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从事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研究。目前主要负责文化艺术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

  专著有《陈旸及其<乐书>研究》《大乐天心》《音乐的徘徊》《大乐天心续编》,与人合作编著有《音乐趣话》《南音》等;已完成宋代陈旸《乐书》的点校工作(200卷,50万字);曾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人民论坛》《文化遗产》等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

  现担任文化部科技司委托课题《智库类型分析与文化智库模式研究》首席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课题“国家文化艺术高端智库建设研究”、“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丛书综录”、“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度调查研究”、“两岸大学生传统文化系列学术活动”负责人,曾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时空可视分析技术研究”的子课题“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信息数据的整理和数据库建设”、福建省社科联重点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海外传承传播研究》负责人。兼任泉州师范学院省级2011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闽江学者讲座教授。

  曾主编《第一届2016“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泉州)论文集》《第二届2017“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论文集》《守望古厝的探索──两岸大学生闽南聚落文化与传统建筑调查夏令营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两岸汉字艺术节论文集》《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创作卷》《现代乐风》(执行主编)、《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戏曲流派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屏南)研讨会论文集》等。担任过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副主编,负责统稿、编辑并推出《江南丝竹》《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耿村民间故事》《湖笔制作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宣纸制作技艺》《中国书法》《粤剧》等37册;担任“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主编,已修改、统稿并推出《雕漆技艺》《中医针灸》等6册。

  担任《文化认同与国际合作: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论文集》《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论文集》《朱子闽学与亚洲文化论坛论文集》《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论文集》副主编。曾参与编辑修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担任编辑部主任)、《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辞典》《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