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石丽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月18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这一时期,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大地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国际在线联合推出的“中国节气里的京味非遗”系列短视频雨水篇,聚焦景泰蓝制作技艺,带您感受传统文化的新活力,领略流光溢彩的东方之美。
春雨润物,农俗寄情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在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油菜普遍返青,进入最佳春灌时期;麦浇芽,菜浇花,施肥除草,清沟沥水;果、桑、茶园,清园修剪,除虫追肥。中原地区也迎来投放鱼种、鱼苗的好时节。雨水的滋润令农田土壤焕发生机,春耕盛景,忙碌充盈,让人们充满希望。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风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会纷纷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华南一些习惯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会通过“占稻色”,也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预测这一年的稻谷收成。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中曾记载这一习俗:“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李罗花,占稻色。”爆出来的糯米花成色越好,预示着该年的收成越好。
浓淡相宜,京味非遗绽新彩
西班牙主播光洁(左)在非遗传承人熊松涛指导下体验制作景泰蓝
景泰蓝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与玉雕、雕漆、料器并称北京工艺品“四大名旦”。其因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在民间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在铜制的胎体上,工艺匠人将扁铜丝弯成不同的花纹,粘在胎体上,焊接固定,继而填色、烧制而成。“范铜为质,嵌以铜丝,花纹空洞,杂填彩釉,夕谓之景泰蓝,今谓之珐琅。”这是晚清《陶雅》中对于景泰蓝的形象描述。
景泰蓝以其艺术效果浑厚庄重,图案线条精细清晰,风格豪华典雅而闻名于世。它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曾是皇家御用的“燕京八绝”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巅峰。明末清初,孙承泽的《天府广记》中,已然出现了“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瑯”的文字,并且列为奇珍异宝,古董玩家、商户不惜重金购之,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如今的景泰蓝既恪守“铜胎掐丝珐琅”的古法精粹,又融汇现代美学理念,让宫廷绝技走出博物馆橱窗,化作可赏可用的文创精品、国礼重器。2006年5月20日,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脉悠长,运河京韵续华章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外观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之中。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取自“船”,展陈主楼屋顶造型取自“帆”。这一设计理念在展陈内容中也得到延续。博物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带领游客直观感受大运河南北通达之壮观、文化交融之宏大。
俗话说“大运河漂来了北京城”。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2500多年,奔流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历史上的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北京漕粮的经济补给线,还是影响北京城市气质的文化交流线。大运河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来自各地的文化荟萃于此,造就了海纳百川的北京文化,京味文化也由此流向四面八方。
这个春天,不妨循着运河的涛声溯流而上,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如帆展翼的展馆中,开启一场穿梭千年的文明对话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