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 刘晓毅:饮者忧乐辛弃疾

2023-01-24 11:27:1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冯薇薇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辛弃疾不仅是武将、官吏、词人,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饮者。据相关统计,在辛弃疾现存629首词中,直接写酒和有关酒的就有380余首,竟占了辛弃疾词作的一半还多。

  辛弃疾好酒,可能与他北方人的基因有关。北国为苦寒之地,自古多豪饮之士。到如今,就平均水平而言,北方人的酒量依然在南方人之上。

  宋代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为酒的普及创造了条件。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富足,无论在城市还是在集镇,都有着众多的酒肆供人们饮酒。在饮酒风气的盛行下,辛弃疾也爱上了喝酒。他用酒来结交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他用酒来抒发感情,醉里挑灯看剑。高兴时,他用酒来赋词高歌;郁闷时,他用酒来排解忧愁。离别时,他用酒来送别战友;闲居时,他用酒来描绘乡野生活。跨越千年历史,至今,我们仍能从辛弃疾的词作中感受到他的多彩饮酒生活。

  (一)情义之酒

  他豪放大气,饮的是一碗齐鲁好汉的情义之酒。山东,自春秋时便为齐鲁之要冲,兼具齐国之重商与鲁国之重礼,亦有岱宗之秀色与瀚海之美景,还存孔孟之遗风与好汉之忠义。辛弃疾出生地山东历城,距离泉城济南、东岳泰山、孔子故里曲阜都非常近。泰山的厚、孔孟的儒、泉水的灵、山东好汉的义相互融合,崇文与尚武的精神交织跌宕,使得辛弃疾展现出爱国、忠义、豪爽等多种特质。年轻之时的辛弃疾就特别喜欢喝酒,有词为证:“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年少之时,春游的兴致和美酒一样浓烈,插花、骑马奔驰,醉倒在千杯美酒中。酒增添了他上马杀敌的霸气,每次出征前,他总是先喝下一碗壮行酒,然后带领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南下后,他仗义疏财,饮酒不须劝,只怕酒杯空,短时间内就交到了不少兄弟朋友。谢枋得在《辛稼轩先生祠记》中写到:“公平日为官,但以只鸡斗酒为膳”。意思是,平日里辛弃疾往往准备好一只鸡,一壶酒来用餐。与朋友聚,稼轩总是能够备好美酒,把酒言欢。围绕他身边的朋友也大都是善饮之士,比如韩元吉、赵文鼎、杜叔高、陈亮、刘改之、韩南涧等。南下生活中,辛弃疾还在酒桌上认识交往了同为“归正人”的“老乡”三十余人,他们身居南国,一生北望,惺惺相惜,彼此安慰。辛弃疾把对朋友亲人的深情厚谊都寄托在一杯杯的美酒中,一同品尝世态美酒,一同吟诗作赋,一同发出“谁共我,醉明月”的感慨。

  在滁州为官时,辛弃疾为好朋友范昂祝寿时所作《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一首。他说,美酒甚至比春天的美景还要好,春色每年如此,可美酒却愈久弥香。“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通过对酒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和兄弟感情。

  “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草檄”。在一日复一日的饮酒生活中,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侠义更加凸显。或许,正是酒的存在,让这个山东男人得以将自己率真自然的个性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他又将酒通过词的方式表达出来,赋予了酒鲜活的生命和深厚的力量。

  (二)爱国之酒

  他一生北望,饮的是一壶慷慨激昂的爱国之酒。辛弃疾是个有抱负的人,他一生致力于北伐事业,一心要施展满身才华用于祖国统一大业。在他小时候,祖父辛赞就给辛弃疾灌输着爱国思想和驱逐外族的强烈信念。南渡之后,这种信念愈来愈强烈,他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他是多么盼望着王师北上、收复中原、回到家乡啊。在一次次地希望燃起和失望到来时,他没有用酒来消极避世,而是借酒明志,把千般的惆怅、万般的豪情、北伐的理想和寂寥的现实都融到一壶酒中,通过饮酒作词寄托自己的爱国感情。

  比如,在《满江红·汉水东流》中,他写道: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玉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在湖北担任江陵府知府兼湖北安抚使时,好朋友要去外地担任军事职务,辛弃疾前往送别。他端起酒杯,嘱咐朋友要像祖先一样英勇杀敌,把马革裹尸作为自己的信仰,为国捐躯,建功立业。他借勉励朋友的语气,通过李广、冯援、马援等英雄人物的典故,抒发自己驱逐外敌、北复中原的报国之志。

  在一壶美酒之后,辛弃疾结合自己思考和实践,将满腔热忱化为恢复大业的可行性方案。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年仅26岁的辛弃疾向朝廷送呈了《美芹十论》。在《美芹十论》中,他认真总结北伐战争的失败原因,详细分析宋、金两国的对立形势和军事准备,写下论文十篇,约17000余字,被后世评价为一部研究价值极高的军事著作。可惜,折子递上去之后却石沉大海。

  1188年秋天,在陈亮和辛弃疾“第二次鹅湖之会”后的一个晚上,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辛弃疾“酒醉”之后,“挑灯”细看自己心爱的宝剑,又梦中回到了军营,耳边响起了号角声,战马飞驰,弓如惊雷。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想当年,在齐鲁大地纵横驰骋,沙场点兵。“我”是多想为天子、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成就自己的爱国梦想啊。只可惜,只可惜,自己已经成了白发人。

  除此之外,辛弃疾屡屡在词中借酒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在为皇室宗亲赵介庵饮酒祝寿时,他写道:“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希望朝廷在北伐的时候能够想起还有个辛弃疾。在《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中,他用“他年要补天西北”,暗指要补上大宋江山缺少的西北“半边天”。在这一篇篇的慷慨激昂的饮酒词中,辛弃疾展现着他一生北望的执着和爱国志气的坚定。

  (三)交际之酒

  他觥筹交错,饮的是一杯宦海生活的交际之酒。酒最适合用来交际,辛弃疾所在的宋朝,朋友间迎来送往,大多要以酒为媒。南下之初,辛弃疾在江淮、两湖之间辗转任职,渴望官场进步,交际之酒较多。

  在建康通判任上,辛弃疾有幸通过饮酒认识了行宫留守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叶衡等在朝中地位显赫的名人。他和史正志、叶衡、韩元吉、丘崈等名人雅客在各类酒场交流往来、觥筹交错、作词弄曲。

  比如,他在酒宴上作《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大大赞扬史正志,称他如同衣袖里藏着五色彩石的女娲,将来要把西北的半边国土补上。如今在建康城,谈笑间就可以守护着长江,保江水安静流淌、清澈碧绿。在史正志即将调离建康之时,辛弃疾又作词一首,与老朋友赋词话别。

  辛弃疾在建康时,叶衡担任江东安抚使兼任建康行宫留守。不久,叶衡当上了宰相,先后任户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在临别之际的酒席上,辛弃疾写下《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通过描写二人同游建康的钟山(紫金山)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衡的依依惜别和赞颂之意。叶衡晋京后,辛弃疾在建康为叶衡写了一首《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既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崇拜钦佩之情,又表达出辛弃疾征战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渴望。   

  饮酒和献词的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在酒桌上拜下的“伯乐”叶衡当然读得懂辛弃疾的深意。公元1175年,宋孝宗淳熙二年,在新宰相叶衡的推荐下,辛弃疾来到临安担任了仓部郎官一职,主要负责国库的储藏、供给、收入等事务的管理。仓部郎官一职,官阶虽然不高,但位置比较重要,升迁的机会会更大一些。

  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3月,朝廷又把在隆兴府任上才几个月的辛弃疾调到临安担任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京官,掌管着中央的司法和审判大权。这次升职,对辛弃疾而言,有种“皇恩浩荡”“受宠若惊”的感觉。

  春风得意的辛弃疾在酒席上写下了《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这首词来表达心情。在这篇词作中,他还附了一个序,意思是淳熙五年,辛弃疾从江陵调任隆兴,接着又被召为大理寺卿,司马监、赵卿、王漕等人为“我”饯别。在酒桌上,辛弃疾饮酒豪迈,“我饮不须劝,正怕酒尊空”,官场提拔酒,应当多喝点,多喝几次。辛弃疾是性情中人,这种酒宴上,大家都不用劝,自己都会喝多,就怕酒杯里没有酒。接着,在另一次离别酒宴上,他又写下了《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的三月,朝廷下诏令调辛弃疾到湖南担任转运副使的职务。离开湖北之时,同僚周嗣武、王正之、赵善括设宴为辛弃疾送行。辛弃疾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首《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并附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总领、王漕、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几人宴请离别之后,意犹未尽。同在漕司共事的王正之,又单独在衙内的小山亭宴请了辛弃疾。辛弃疾又写下一首情深意切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表达着内心的矛盾心态。

  (四)解忧之酒

  他壮志难酬,饮的是一盅惆怅失落的解忧之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江南湿热的夏天和阴冷的冬天一度让辛弃疾这个北方人非常不适应。或热或冷的天气,迥然的文化,不同的饮食,南下之初的辛弃疾饱受思乡之苦。南下之后,辛弃疾辗转多地任职,每到一地,他都能干出一番业绩,可工作刚有起色,朝廷的调令就来了。他政绩卓著,才华突出,惹人嫉妒。他一心主战,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朝中有人一次次地弹劾,他的职务一次又一次的变动。在来回奔波和起起落落中,自己北复中原的理想终究成了泡影。“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有人说,辛弃疾“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有着尽忠爱国的雄心和出将入相的才华,本应该在抗金北伐的战场大展宏图,却被朝廷以“归正人”等原因弃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哀和苦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把积压的郁闷和不满发泄于酒中,在酒中宣泄、在酒中寻求解脱。年华易老,壮志难酬,酒来解忧,醉以消愁,“知我者,二三子”。

  公元1168年(乾道四年),辛弃疾南渡后的第七个年头,他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的位置上不断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而他期望的抗金统一大业却毫无进展。郁闷之极,辛弃疾登上了建康赏心亭时,望着亭下的秦淮河,感慨万千,作《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一首,“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登上高楼,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只有满目所见的千古兴亡的遗踪。“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岁月无情,谁能与我共饮一盅酒,来解我之忧愁。

  理想主义者总是在现实中屡遭碰壁。公元1196年,时年57岁的辛弃疾遇到一次大劫难。这年六月,带湖庄园的一场大火,烧掉了辛弃疾的房屋和家产。赋闲在家的辛弃疾,大病一场,酒量也大减,他遣散了家中歌妓,经济和精神遭到了双重打击。

  八月,他搬迁到铅山县的期思瓢泉居住。此时的他,“谈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凉感。在瓢泉新居的“停云堂”,辛弃疾独自而坐,他在窗口举起一盅酒,触景生情,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我已经很衰老了,那些曾一同相伴的朋友已经散落四方,如今所剩无几。江南那些在酒醉中追求功名的人,怎会体验到饮酒的真谛?知道我,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啊。

  (五)闲适之酒

  他自得其乐,饮的是一瓢逍遥自在的闲适之酒。在喝罢解忧之酒后,辛弃疾及时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忧愁不应该是这个英雄人物的主旋律。他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在上饶灵山秀水间小心构建着一个安顿心灵的家园。贫而乐道,辛弃疾像孔子眼中的颜回一样,端起满满的一瓢美酒,吃着简单的下酒菜,在简陋的住所里,畅饮在天地之间。官也,财也,都抵不过平民百姓简简单单的幸福和快乐。

  在《清平乐·村居》里,他和朋友们一边饮酒一边赏景。酒肆附近一户普通的农户家里,草丛青青,泉水淙淙。这户人家大儿子在小溪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顽皮的小儿子则剥着刚摘下的莲蓬。在微醺中,辛弃疾听着耳边婉转的吴侬软语,不禁感慨到:这是一幅多么悠闲美妙的画面!

  在《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里,辛弃疾来到附近的鹅湖游玩。春天到来,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一派恬淡安宁又充满生机的景象。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村民们悠然自得,井然有序地忙着春播。也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趁着农忙前抓紧回趟娘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之间,在饮酒之后,辛弃疾暂时忘却了失意和烦恼,尽情挥洒着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几分闲适,几分酒醉,辛弃疾暂时找到了心灵和精神上的平静家园。

  在宋代,饮酒之风盛行,带来了不少祸患,很多官员喝酒后误了事、闯了祸。朝廷屡次下令约束,执行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从另一方面来说,饮酒之风催生了文学创作热情。文人雅士往往在酒席上或醉酒后进行文学创作,诞生了不少千古名篇。对于辛弃疾而言,大量的饮酒给了政敌攻击诽谤的理由,却也客观上为他精品词作的层出不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在南下几十年的时间里,酒成了辛弃疾生命的一部分。他以酒来会友,凭酒来抒情,用酒来欢歌,借酒来消愁。或许,酒醉之后的辛弃疾,才是辛弃疾真正的样子。(作者 朱虹 刘晓毅)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