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13日电(记者王靖、恩浩、张晟)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已司空见惯,马铃薯博物馆还是头一次听说。带着好奇,记者日前来到“中国马铃薯之都”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走进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在这里,小小马铃薯数千年的世界史被和盘托出,一个个散落各国的马铃薯故事被逐一打开,原来不起眼的“土豆蛋子”竟然如此有文化。
据介绍,人类最早食用马铃薯可以前溯至公元前10000到8000年,开始栽培马铃薯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漫长的马铃薯生产实践,不断激发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推动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推动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四大农作物。
图为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的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新华社记者王靖 摄
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于2019年初完成建设投入运营并免费对外开放,总投资达3000万元。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是一座汇集了马铃薯起源、历史、发展、文化以及马铃薯在中国乃至乌兰察布市发展现状的专业化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内分上下两层,由五个展区、一个观光走廊组成,是一个集博物展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工业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
引人入胜的图片,诙谐有趣的故事,走进博物馆一楼大厅,从人类最早发现马铃薯到用马铃薯制作出各种美味,一幅幅承载着马铃薯历史与文化的展板,如同画卷般徐徐展开,再搭配声光电的展示手段,带领参观者进入到一个奇幻的马铃薯之旅。
向前行进,一组马铃薯从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实物模型吸引眼球。借助3D打印技术,可以看到立体的马铃薯生长全过程,如此直观地呈现,妙趣横生。
图为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一楼展示厅一隅。新华社记者王靖 摄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以其地理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展厅的后半部分集中展示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知名度、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步入二楼,代理馆长、智能语音讲解机器人“优友”热情地迎了上来。一段萌萌的自我介绍后,“优友”开始带领大家参观。体感互动、知识问答、VR实验室……二层展厅将单纯的文史类博物馆转变为了更具互动性和知识性的综合型博物馆,可以使游客与馆区设置进行很好地互动,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有关马铃薯的历史文化信息。当然,游客还可以在马铃薯主题餐厅制作“美食”,在虚拟驾驶器上进行“收获马铃薯”游戏,很具趣味性和体验性。
记者了解到,乌兰察布市有着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及鲜薯年产量均居全国地市级首位。2009年3月,乌兰察布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就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由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为北京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辖子公司,投资总计32亿元在察哈尔右翼前旗打造马铃薯国家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近年,薯都凯达公司投资建设了7万吨休闲薯条加工厂、6万吨豆制品加工厂、60万吨法式薯条加工厂,并引进落地6家配套企业以及国内种业龙头公司,是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重要支柱企业。
2016年以来,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通过“3+2”的扶贫模式,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数千人,带动数千户农民参与马铃薯种植,与当地农户建立了帮农、带农、扶农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在巩固当地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公司正在进一步探索构建“政、金、企、保、农”的五方联盟乡村振兴新模式,在实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振兴马铃薯产业,富民兴村道路上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