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智慧环境云助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

2021-11-16 15:57:39  来源:中国网  编辑:赵春晓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通过调整优化产业机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等方式,以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环境净化能力,同时也将发力环境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等基础能力建设。

  在中国蓝天保卫战的版图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可谓是一个重要的战场。作为我国城市群、产业群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过去京津冀聚集了大量高耗能产业,如钢铁、石化、水泥等,成为我国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突出,人与自然关系最紧张的区域,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更是成为制约京津冀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

  根据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京津冀1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37.5%,比全国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低23个百分点,有10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低于50%。区域内PM2.5年平均浓度为106微克/立方米,PM10年平均浓度为181微克/立方米,13个城市均超标。这些数据说明京津冀当时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随后的5年,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主战场,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空气治理战役。

  在组织领导层面,2013年10月,由六省区七部委协作联动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旨在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联动协作,形成治污合力。2018年7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又“升格”为领导小组,更有利于强化制度化决策机制,提高统筹协作力度,增强环境保护整体效能。

  在顶层设计层面,2013年,原环境保护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6、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18年,生态环境部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这些顶层设计方案,在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取得明显效果。

  在协作机制层面,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为区域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建立常态化联合会商和预报预警联合发布机制,联合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等级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共同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遏制重大污染的发生;建立机动车排放控制协作机制和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有部署、有行动、有标准,相互支持、共同配合的环境监察执法局面。

  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治理大气污染,如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燃煤污染治理、防控机动车污染。2013-2017年,京津冀地区共淘汰炼铁产能8153万吨、炼钢10032万吨、焦炭3303万吨;完成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30.68亿千瓦,淘汰燃煤小锅炉25.5万台;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6.2万余家,据估算,对PM2.5浓度下降的贡献率高达30%左右;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010.7万辆,推广新能源车71.68万辆。

  聚焦系统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过去几年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攻关方面不断突破,治理成效非常明显。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2019年比2013年下降67%,严重污染天数下降尤为明显,降幅达90%。

  尽管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全年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O3浓度为180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仍处在蓝天保卫战的前线,抗霾之路道阻且长。从整个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难有其客观因素。地形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工业结构方面,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型。此外,在监测方面,部分城市大气监测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缺少颗粒物组分数据、立体监测数据等,无法有效支撑跟踪研究工作及有效落实应急减排措施管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控能力、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等亟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短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个城市确立了以持久战与歼灭战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大气污染源头治理领域的区域协作,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同时,建立、健全规范化、统一化的立体监测网络,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和决策能力,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打开一条技术赋能之路。以“2+26”中晋城市所采取的措施为例,据山西省相关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0月,晋城市生态环境局与名赫环保企业合作“环境污染防治综合管控云服务项目”,旨在以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为核心,全面兼顾水、土、固废等要素,为晋城市环境管理智能化、可视化、动态化、精准化决策提供支撑。

  治霾的下一站,强有力的治理力度、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严格的执法督查力量都将被置于舆论的显微镜下重新审视,环保企业也应以产品、技术和应用的持续创新为侧重,协同推动环境管理从粗放模式逐步走向精细化。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