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阵中,南京无疑是一片特殊的“存在”。
特殊源自创新。2019年8月30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包括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其中南京片区实施范围39.55平方公里,两年来,南京片区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创新,走出了一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自贸试验区发展新路。
这是南京片区的一小步,也是中国自贸试验区探索的一个缩影。南京片区在探索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效促进了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有效推动了当地乃至更大范围营商环境的改善,激发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活力,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当前,中国自贸试验区版图已形成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开放的新态势,在推动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的这场宏大实践中,古城南京,正在以“试在江北、用在南京、服务江苏、贡献全国”的使命书写新篇。
南京片区的闪亮标签
试验,既是自贸试验区的名称前缀,也是自贸试验区为更高水平开放探索经验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南京片区而言,一组数据或可佐证这里的“试验”成果。两年来,南京片区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累计形成了100多个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11项改革经验、14个创新案例在江苏全省复制推广;8项改革经验、10个创新案例在南京全市复制推广。今年制定的《2021年南京片区重点改革创新举措(第一批)》中,又有十余项国内、省内首创的创新举措。
一批发生在这里的创新故事和背后的底层逻辑,正在走出南京、辐射全国,成为更大层面和更高视野中自贸试验区实践的新经验。
“‘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案例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第四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也是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首个以“自贸试验区”名义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和“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以“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为例,这是南京片区聚焦知识产权创造、交易、运营,构建以在线特色交易为主,在线公证、维权、服务、融资为辅的一体化平台,提供针对知识产权“确权-交易-运营-维权-融资”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完成交易1.5万余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亿元,20余万件专利转化为“数字资产”。
在该平台相关负责人看来,创新正在激活存量,转化为真金白银和生产力。“利用数字化手段,让大量沉睡状态的知识产权资产得以‘苏醒’,成为源源不断的创新能量。”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南京片区,这样的案例和模式正在不断涌现,源自基层的首创精神和市场倒逼机制,正在激发出更大更强的改革活力。
差异化竞争的南京路径
纵观我国目前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实践,尽管制度创新已是自贸试验区们的共性“标配”,但并不意味着各个自贸试验区要走趋同的道路。相反,因各自贸试验区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同,更需要挖掘自身特质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此外,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的不完善、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要素跨行政区域流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制度障碍仍然较多,国内外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也需要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风险可控条件下进一步开放。这都需要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各类要素交易平台建设上真正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在面向国际企业和国际投资者开放本土市场过程中真正起到压力测试者的作用。
从这种意义上讲,南京片区在起步的两年时间里,克服了缺乏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区内土地存在较大空间限制,开放型经济起步较晚、体量较小等“先天不利”的短板,从一线实践中填补制度创新空白,不断加强片区的造市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提升其资源配置能力和能级,培养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的种种探索,更显弥足珍贵。
对企业特别是医药企业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而南京片区通过流程再造释放的改革红利恰恰就是时间。企业节省了更多时间,新药研发也就有了“加速度”。截至目前,已有4批次近30家省内生物医药企业在南京自贸片区开展特殊物品风险评估。
在南京片区,这样的创新故事还有很多。今年8月10日,南京银行研创园支行创新全国首款贷款利率与控排企业碳表现挂钩的贷款产品——“鑫减碳”,成功为某电力企业发放3000万元贷款。就在同一天,南京江北新区公用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成功发行,发行规模4亿元,这也是全国综合公用事业首单、全国AA+首单、江苏省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是资本市场支持江北新区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成果。
从实体到金融,从监管到运营,正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个细分领域的“第一次”、“第一个”,南京片区集跬步而成千里,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上行稳致远。
小目标和大梦想
2021年6月发布《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要从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科技创新、政策推广、营商环境、空间布局等7个方面着重发力。以“创”为名,以“新”为题,通过龙头引领、平台延伸、主体带动,让南京片区前进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快更稳更有力。
这个汇聚着大梦想的小目标,足够令业界期待。然而必须清醒意识到,通向光明的前路注定会有曲折。
对当前的南京片区而言,授权性制度创新依然是有待突破的重大瓶颈。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南京片区这两年重点布局的生物医药、金融、服务贸易等领域开放创新的事权审批,多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要想在这些领域开展制度创新,还需要上级部门支持和授权。
此外,南京片区综合保税区尚未获批,也是制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创新等改革举措落地的关键短板。如何增加对外开放功能载体,更好探索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叠加与优化,创新监管安排,更大力度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以及保税研发、跨境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南京片区显然还需要更高层面的支持力度。
一个令自贸试验区建设者们欣喜的信号是,商务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中,自贸区港首次以专章形式出现,提出 “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自贸试验区进行综合性、一揽子授权”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