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创意中心线上活动“创意2030论坛——疫情后的城市治理”圆满结束

2020-07-01 10:52:28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李佳艺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创意中心”)主办的“创意2030论坛——疫情后的城市治理”线上活动圆满结束。论坛期间,来自国内外的18名专家学者从新科技应用、城市规划与社区营造、文化产业、城市交流等方面出发,通过热烈探讨、思想碰撞和深度交流,就疫情后的城市治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创新型观点,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意2030论坛是创意中心的年度重点活动,以创意可持续领域的热点话题为年度主题,为参会的城市、商业领袖和创新者提供互动、分享案例、规划未来的联合行动。本届论坛伊始,创意中心执行主任肖澜作开场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聚焦城市治理,探讨未来城市治理在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活动将形成更多的智慧,推动更多的实践,带领人们走入疫情后更好的生活。

  后疫情时代:合作、交流、创意

  在疫情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如何应对危机,又如何继续展开合作呢?创意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UNESCO前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ž道维勒和创意中心咨询委员、全球文化网络总裁梅里ž马达沙希一致认为,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各国应制订新的策略,重新开放新形式体育、文化活动以刺激经济发展。他们呼吁对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重新定位,使其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适用的、切实可行的、包括一切生命在内的生命拯救行动;在恢复经济活动时不要转向保护主义,应当加强国际合作,同时探索新的道路,为疫情后的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

  谈到国际合作,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新玉表示,友好城市对促进文化交往、夯实民意基础、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疫情催生了城市新科技,比如云课堂、云医疗等。她认为,新技术带来新的城市治理模式,使得创意文化不断涌现,创意城市和友好城市的概念可以更好地结合、相互交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的交流。

  那么,疫情后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了哪些变化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数字技术会是文化产业摆脱疫情影响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疫情期属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换挡期”,而创意是无处不在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会根本性的改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城市品牌建设应如何利用创意这一要素呢?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文春英说,创意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许疫情影响了人们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认知,但人们对这座城市产业优势的认知不一定会受影响,疫情或许能成为城市未来的一个特殊符号。

  科技引领疫情后的城市规划和治理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疫情过后,城市品牌、社区治理、物业管理上都要考虑应急设备的完善与建设。其中,许多专家认为,科技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汉斯说,科技是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个关键因素,提高城市的抵御能力、用科技建设智慧城市等至关重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董事长龚克则用人、智能和应变能力三个关键词来阐释,他说,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大城市都需要做好应急准备并快速反应,必须发展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支撑的城市科学与工程,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和危机治理机制,对灾难迅速做出反应。美国MCM国际集团CEO麦克和创意中心咨询委员梅里在提到循环经济时也强调运用科技、大数据来解决能源、资源问题。梅里说,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创造出清洁的经济模式和空间,都市圈里的所有东西都被利用起来得到可持续性。

  大到城市规划,小到社区治理,科技无处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孙宇认为,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数字化社区管理呈飞跃式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社区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技的发展助力疫情后的城市建设,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潘芳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佳燕认为,在使用智能科技的同时,城市的应急体系建设、建设一个安全的韧性城市也十分重要。比如儿童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医疗圈的分级配置应凸显出来等。她们还提到了城市体检与社区规划师制度,认为二者应结合起来,一起合作才能更好地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人文视角:让城市可持续发展

  疫情之后,建设一个安全的、有复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变得十分必要。从人文视角方面来看,疫情还影响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产业结构和再生文化。原CCTV英文频道主持人现特邀评论员、现达沃斯可持续联合发展研究会主席段妍玲说,意识水平和合作精神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性工作。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意味着城市的“再生”,对于一直关注着“再生未来”,践行着再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咨询创新教育组织的创始人和董事丹尼尔来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生态系统方面,都需要重新区域化和本地化人类的做事方式。特别是在本地文化和气候情况方面,需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和加强合作,以期达到城市再生。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武和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与环境保护中心主任张杰平也认为,城市规划理念需要创新,需要以人为本进行创新。关于理念创新,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研究员梅·伊斯特倡导多倾听彼此,倾听自然,倾听事物的模式。她认为新冠肺炎给人们带来的教训是,要保持适当的步调,这样创造力才能在地球的疆域内自由流动。

  除此之外,在人文领域,疫情对产城融合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学术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陈伟表示,从产业化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本地化、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和文化创意在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他认为,企业应该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借用互联网等平台,设计和生产更多产品以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需要。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个城市在强治理、优服务、转作风等方面做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市民也逐渐养成文明健康的新习惯。这些疫情的应急之策,正在固化升级为每一座城市的常态。正如创意中心肖澜开场致辞所言:人们应该运用好科技、教育和文化三个支柱对社会运行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价值。总之,疫情是会过去的,阳光总会出现。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