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赣水遐思

2020-05-15 16:19:18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李佳艺

朱虹:赣水遐思

  南昌赣江

  近日,思考文章之道,来到赣江边。春夏之交的赣江,水量充沛,波澜壮阔。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南昌,人们对疫情的恐惧渐渐散去,境外疫情爆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形势依然不太乐观。但无论如何,赣水依旧缓缓向北,一艘艘过往的货船接连驶过,让人不禁思绪万千。

朱虹:赣水遐思

  江西五大河流图

  智者乐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泗水,先圣是如此感叹。泗水一河,在山东并不算一条大河,比起黄河、汶河、大清河都要小很多。即使是两千多年前的鲁国,我相信泗水河也并不是壮阔欢腾的一条河。可就是这样一条不大的河,因为孔子的一句话而扬名天下,成为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地。朱熹的一首诗让她更加出彩,“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化总是能给人以力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泗水河早已不如春秋时期那么清澈,可是她的名声却越来越响彻天际。

  在泗水河边感慨之余,孔夫子恐怕没有想到因长得丑,自己并不喜欢的弟子澹台灭明,却南下数千里,在赣水之畔传道讲学,将儒家学说在长江以南发扬光大。孔子后悔不已,总结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泗水之失,却是赣水之得。远离中原的江西,由此逐渐发展成为“文明地区”,不再被叫作“南蛮之地”。为纪念澹台灭明,钟陵县易名为进贤县。南昌旧城还有一座进贤门,也是因纪念澹台灭明而得名的。

朱虹:赣水遐思

  进贤县城夜景

  文化因赣水而兴,城镇也因赣水而起。西汉开国大将灌婴,于赣水之畔选战略要地筑城,取“昌大南方”之意,定名南昌,始有南昌城。西汉遂以南昌为郡治,历史性地设置了一个豫章郡,下辖18个县,大部分都在赣江流域。为防御南越王赵佗,南昌筑城之后,灌婴又在赣江上游、大余岭北侧设置了赣州城。

  城市的发展和赣江交通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江西。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江西带来了跨越时空的智慧财富,使得江西成为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章设郡不久,仅仅当了27天皇帝的汉废帝刘贺,带着被废后的郁闷和悲愤,沿鄱湖、赣江南下江西。他在赣水之畔留下一座海昏国,而自己却每天在赣江边感慨上天的不公和人生的大喜大悲,由此留下一个“慨口”。南下江西对刘贺而言虽是个悲剧,但他把中原地区的先进科技和文明成果带入江西,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造福后人。

朱虹:赣水遐思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

  物换星移,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泗水流域在内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地。而南北朝之后,江南逐渐崛起,人口暴增,物产日丰。宋明时期,江西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贡献都达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江右商帮通过以赣江为主的交通脉络将瓷器、茶叶、纸张、药材等“江西品牌”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以赣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成为中华文化高地。

  东晋时期,王羲之南渡,先后任临川太守、江州刺史,他为解民疾苦,练笔洗墨池,将一池清水染成墨黑。唐代,另一书法家颜真卿也紧随书圣步伐,来到江西先后任吉州司马、抚州刺史,写下《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朱虹:赣水遐思

  王羲之画像

  初唐,从山东南下江西的滕王李元婴,按捺不住自己大兴土木的冲动,在赣水之畔建滕王阁以宴宾客,成为今天南昌最重要的文化符号。王勃沿赣水南下,去交趾看望父亲,在滕王阁参加了阎都督举办的盛筵,一首《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千古流传。

朱虹:赣水遐思

  南昌滕王阁

  唐中期,禅宗六祖惠能为了躲避教内纷争,带着五祖传下的衣钵,连夜从黄梅横渡长江,沿赣江南下,在岭南将禅宗发扬光大。他的徒孙马祖,则沿着赣江北上,广建丛林,解决了佛教禅宗发展的硬件问题。

  南宋淳熙三年,一代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途经赣江边的造口时,面对着波澜起伏的赣江,内心激动不已,写下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名句。赣水北流,是否正应对了辛弃疾一生北望、收复中原的满腔热血?他能沙场点兵,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是著名的军事天才,但他又报国无门,只好听曲弄词,一代武将变成了词中之龙。

  元末明初,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取得了建立明朝的决定性胜利。他的第十七子朱权,自幼聪明好学,被封为宁王。靖难之役时,朱棣逼朱权一同造反,并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可夺取政权后的朱棣不再认账,只是封朱权于赣江边的南昌。朱权深感前途无望,便韬光养晦,整日研究道学、茶道、音乐。他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对中国戏曲贡献重大。他还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茶谱》,将饮茶“崇新改易”,直接用沸水冲泡散茶,由此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使茶叶进入了千千万万的百姓之家。

朱虹:赣水遐思

  朱元璋画像

  朱权受了委屈,他之后的第四代宁王朱宸濠却立志为先祖报仇,欲夺大明江山。明正德十四年,朱宸濠在南昌起兵,沿赣江北上,略九江、破南康军,出江西,攻安庆,欲取南京。此时,南昌女婿王阳明刚刚在赣南平叛了山贼,听闻消息后他马上举兵勤王,会齐各地军兵,在赣水下游的南昌和朱宸濠展开决战,朱宸濠大败被俘。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在其任上,平山贼、办书院、建城池、教化百姓,对赣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赣水流域成为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地,成为他“文治武功”的实践之地,也成为阳明心学的定型成熟之地。

朱虹:赣水遐思

  王阳明画像

  江西文化的繁荣,与赣江水道带来的外来精英有着重要关系。众多的达官显要和文化名流频繁地进出江西,江西以更快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全国交流,江西文化迎来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峰。

  另一方面,赣江水道的开通,进一步触发了赣江流域的地气、人气和文气,一大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江西才子,沿着赣江、鄱湖走出江西,他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知识的光辉,为华夏文明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

  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是江西文化的两个典型代表。庐陵人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辙及同是江西人的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堪称千古伯乐。

  临川人王安石,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中年时,他立志于富国强兵,两度任相,发扬“三不足”斗争精神,大力推行新政,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在北宋王朝掀起了一场影响巨大的变法运动,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朱虹:赣水遐思

  王安石的“三不足”斗争精神

  江西盛产茶叶。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修水的黄庭坚,经常把老家精制的“双井绿”茶献与京师的老师们,一时让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等文豪大家高兴不已。他的诗风生新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刷新了宋诗面貌,开创了江西诗派。他的书法兼擅行草,楷书自成一家,传世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成交价,创造了书法拍卖价格之最。

  南宋淳熙六年,婺源人朱熹知南康军时,在赣水鄱湖之滨寻访白鹿洞及陶渊明、周敦颐等前贤遗迹,重建白鹿洞书院,还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天下书院之准绳。他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与阐发,确立了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被世人尊称为“朱子”。

朱虹:赣水遐思

  朱熹与陆九渊画像

  抚州金溪县的陆九渊,得孟子之学,在程朱理学之外,创立了儒教“心学”,成为“陆王心学”的开山鼻祖。朱熹、陆九渊在鹅湖书院相会,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历时三天,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大学以辩论推动学术发展的“千年第一辩”。

朱虹:赣水遐思

  鹅湖书院

  赣水出文章,同样有节义。节义,其精神实质是刚正不阿,忠诚正义,舍身报国。都昌人江万里,在赣江中白鹭洲创办庐陵白鹭洲书院,延续千年。在国破家亡之际,他毅然率全家17口人投止水池殉国,满门忠义。

  南宋末年,政权摇摇欲坠,文臣武将纷纷弃官逃命,庐陵人文天祥却挺身而出。他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了江西文人的正气与忠义。

  江西人在官场中似乎总是不乏耿直之士。解缙是一位智慧天才。他主持纂修的《永乐大典》,为传承中华文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却因为为人耿直,针砭弊政,弹劾奸佞小人,导致遭人构陷、冻死雪地。

朱虹:赣水遐思

  永乐大典

  汤显祖是一位文艺大家。他不惧权势,抨击当朝政治腐败、上下怠荒渎职,锋芒直指皇帝本人,结果被流放外地。终其一生,实职只做到七品芝麻官。然而,他创作的《牡丹亭》却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

朱虹:赣水遐思

  《牡丹亭》剧照

  从地图上看赣江,一路笔直北上,近乎直线,像极了江西人的耿直和气节。时至近代,不畏强权的赣江儿女们再次挺立潮头,他们行动起来融成革命的坚强力量。在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创建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用26万烈士的鲜血,为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对赣江情有独钟,亲往赣江源头做过长时间调查,在这里留下了“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著名诗篇。

朱虹:赣水遐思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书法作品

  不知不觉中,一个下午已将过去。落日照耀在江面上,照出了金黄的颜色,照出了南昌城的繁华。在这背后,又有着多少英雄人物、普通群众的牺牲、贡献?多少兴衰史、多少悲喜事,俱往矣,都付诸于这一江清水中。世间变幻,岁月流逝,赣水依旧。或许,今天我们可以再次审视赣江、研究赣江,从中找出江西的兴衰史,寻找江西奋发图强的密码。(作者:朱虹,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