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届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产业论坛举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建言献策
叫响文旅品牌 “营销”诗意洛阳
论坛现场 记者 常世峰 摄
核心提示
昨日,首届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产业论坛在洛阳城市会客厅举行。本次论坛以“文旅新时代、产融新思路”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洛阳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延庆、副市长魏险峰等参加论坛。本报对部分专家学者发言进行摘录,敬请关注。
发展智慧旅游,助推产业升级
——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玲强
“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文化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周玲强说,当前,游客的旅游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突出表现在求新求异、省时高效、即时定制、即时分享。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相比,如今游客更加注重旅游过程的独特性和体验性,注重景区的深度游览尤其是文化体验。
要迎合游客口味的变化,发展智慧旅游是不二的选择。周玲强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讲述了智慧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前在此参观的游客,多数沿着游览路线走一圈就结束了,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景区发展智慧旅游之后,大家只用拿出手机就能看到74处文物的介绍,并在线欣赏三维高清图片。此外,室内外高精度导航、AI人工智能回答等功能让景区游览体验更加丰富,很受游客的欢迎。
周玲强认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三维实境技术、多通道交互技术或机械数控装置等新科技,可以深化景区与游客的互动,延长其游览时间,助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深挖资源,加快“博物馆之都”建设
——国家“一带一路”文化顾问李远山
演讲一开始,李远山便抛出一个问题:“洛阳的文化到底有什么?”
李远山认为,洛阳的文化基因包括华夏起源的历史、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河图洛书的传说等;洛阳的文化精神是“礼”,有“礼”才有“德”“法”“道”;洛阳的文化符号是书法、围棋和牡丹等。
“河洛文化的美丽传说,加上新时代洛阳城市的精神风貌,都是洛阳的文化旅游资源。”李远山建议,可以用博物馆建设来深度挖掘这些资源。
他说,目前新型博物馆是“微小馆+活动参观+个性化持证旅游产品实体店+文化快餐体验+互联网”的市场文化运营模式,其特点是投资小、地域文化符号显著、衣食住行个性化,利用博物馆可以让古都厚重的历史人文与最时尚、最前沿、最创新的旅行生活方式接轨。因此,洛阳应加快“博物馆之都”建设,助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以国际化视野“营销”洛阳
——东盟-中国工商总会总会长杨天华
杨天华说,在东盟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旅游业普遍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像泰国、印尼的旅游业都是支柱产业,政府也高度重视,出台各种扩大旅游发展的政策。依靠优质的海岛资源和丰富的农业自然景观及特色东南亚宗教民俗文化,东盟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特别是中国旅客。在入境游客人数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文化旅游业逐渐成为东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1500多年的建都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洛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比如龙门石窟、关林等历史文化资源,白马寺等佛教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洛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
近年,洛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但洛阳在国际上的宣传和推广还不够,目前洛阳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还不高。要加强国际化的视野“营销”洛阳,进一步提升洛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叫响洛阳文化旅游品牌。(记者 张宁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