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7月15日电 (郑寓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近日在湖南商业航空航天航海装备论坛上指出,面对当前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机遇,中国商业航天也需不断推进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优化,营造快速、良性、有序发展的氛围。
以工程机械、新材料为支柱产业著称的长沙,近年来在新能源、大数据、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在商业航天领域涌现出以天仪研究院为代表的行业翘楚。
作为中国首批商业航天公司之一,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天仪研究院从机构成立、融资到研制产品,再到最终将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送上天空,仅用时11个月。
“未来的商业航天,极有可能是一个超万亿美元的市场。”天仪研究院CEO杨峰介绍,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的《2017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显示,未来的微小卫星增量市场可达73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在中国,这一趋势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就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活动,发展商业航天。
尽管如此,在天仪的创业之初,一切却并非如此顺利。杨峰坦言,在创业之初最大的难题并不在技术层面,而是资金、场地与人才等方面。幸运的是,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湖南湘江新区正对高端产业项目求贤若渴。谈及当初引进天仪时的想法,湘江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刘荣利回忆,他们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的背景。“把这个高层次的人引进到湖南,能够大幅度提升长沙本土的科技实力。”
三年免费场地、500万元的高端人才创业特殊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天仪研究院最终落户湖南湘江新区,而随后天仪成长的速度远超刘荣利的预期。
仅两年时间,天仪研究院共发射了4颗卫星,这一成绩在全国发射卫星数量排名中并列第7(前6位皆为国营)其中,为了感谢、致敬湘江新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帮助,天仪将其发射的第三颗卫星命名“湘江新区号”。
未来一年,天仪计划发射15颗微小卫星,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年产百颗卫星的目标。杨峰认为,通过扶植培育诸如商业航天这样更新更早的行业,有利于补足长沙在高新产业方面的一些短板。
在长沙进入“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年”开局之年的背景下,杨峰表示:“我们愿意成为长沙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他还希望,对未来长沙“星城”之名的若干解释中,有一项为“卫星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