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首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凸显首都历史文化价值,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文化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单位密切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近年来,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市文化局出台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市文化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的扶持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市文化局牵头建立了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非遗保护中的重大问题,政府责任体系初见成效。目前正在推进《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立法工作,继续配合市政府法制办和市人大做好非遗立法的各项工作,做好《条例》(草案)修改及配套政策研究。将继续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今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与合作,京津冀三地文化厅局签署了《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将充分发挥京津冀曲艺资源优势,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建立“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振兴发展京津冀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北京还将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开展专题调研。并以北京市传统工艺为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突出保护工作重点,
构建非遗三级名录体系
根据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文化部有关程序要求,北京市一直坚持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以及技能熟练、有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的传承人,纳入非遗名录体系,对其进行重点保护。现已建立国家、市、区三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类别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北京将加强非遗重点项目建设,以“一城一核三带两区”为契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系统保存全面记录,
为非遗普及和研究提供保障
市文化局与北京电视台共同推出了188集非遗大型纪录片《守望》,精选了其中100集出版发行;编辑出版了《北京市非遗普查项目汇编》《北京市非遗保护资源汇编》《北京市非遗丛书》《北京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等,系统保存全面记录,为非遗普及和研究提供保障。
自2010年开展实物征集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征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38个非遗项目的53套共319件优秀非遗作品。
2018年,市文化局将完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编辑出版工作;继续编纂《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存留北京非遗及其保护工作的资料性文献;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通过拍摄制作文献片和综述片、收集整理档案资料等方式,为传承、研究、宣传和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
(四)开展传播和保护工作,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认定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5个非遗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开展非遗名家传艺工程,为连丽如、白静宜等8位艺术名家招收27名徒弟;为雕漆技艺等急需保护的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徒;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2017年,全市各区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如西城区有49所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海淀区认定了38所非遗传习基地校,进校园活动惠及师生达75万人次。在传播普及过程中,还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单位作用,编写《榫卯结构》《景泰蓝》等非遗进校园教材。今年遗产日期间,北京非遗保护中心将与海淀区文委联合主办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进校园交流会暨海淀区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探索长效传承保护工作机制,将非遗项目列入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传承人与学校结对共建活动。
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传承能力与传承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北京市积极落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发挥首都高校资源优势,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建筑大学承办14期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培训了来自青海玉树、新疆哈密、云南、湖北、贵州等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各民族传承人群学员200多人,涉及漆艺、青瓷、刺绣、剪纸、皮影、民族服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同时,还通过非遗“扶智”,助力扶贫攻坚。
2018年,继续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新增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城市学院两所高校,课程设计从传统工艺拓展到传统戏曲,进一步丰富了培训内容。同时,根据文化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指导要求。北京市还将开展市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使北京市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五)组织宣传展示活动,
提升非遗社会影响力
以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为契机,近年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千余项,举办和参与了50余次国内外大型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先后在APEC会议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进行非遗展示;举办了“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童趣景泰蓝——儿童非遗作品专题展”等活动,与天津、河北文化主管部门共同举办了“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支持本市部分区举办了“古韵今风”非遗演出季、“鼓舞邀请赛”、“非遗大观园”等专题展演展示活动。组织北京非遗走进中国港澳台地区、美国、法国、芬兰、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土耳其、爱沙尼亚、韩国等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区和国际层面提升北京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