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瞄准五大方向 实现三大转变
洛阳旅游将这样转型
核心提示
11日下午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会议,对当前及今后几年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工作进行部署。我市将着力推动旅游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瞄准“五化”打造旅游升级版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的重要任务。
按照部署,我市旅游产业将牢牢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全域旅游创建、知名旅游品牌、旅游设施、产业融合、旅游营销、智慧旅游、旅游环境优化、旅游消费、旅游惠民、自贸片区旅游等十大旅游提升行动。
——打造国际旅游品牌,迈向“高端化”。
重点打造博物馆之都、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龙门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品牌,着力将龙门石窟、白马寺、玄奘故里与登封少林寺联合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发展低碳生态游,迈向“绿色化”。
依托洛阳的山川河流资源,重点建设老君山、白云山、重渡沟、陆浑水库疗养度假区和黄河旅游度假区等,打造一批极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推进智慧旅游,迈向“智能化”。
推进“互联网+旅游”,建设集城市形象展示、智慧旅游体验、游客咨询投诉服务、旅游产品预订、旅游产业监测、旅游应急指挥、旅游票务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同时,推广龙门石窟景区的“互联网+龙门”经验模式,全面提升全市4A级景区智慧旅游建设水平,推出老君山、白云山等一批智慧景区。
——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迈向“融合化”。
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城建、科技、体育、会展、工业等产业融合,实现洛阳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复合的休闲、度假型产品转变。
——推进旅游标准体系建设,迈向“标准化”。
巩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形成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管理规范,将华阳广场国际大饭店、白云山、汝阳县等打造成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景区和县(市)。
瞄准“三转”打好旅游转型牌
按照市委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部署,我市将着力推动旅游产业由“老三篇”向“新三篇”、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真正把洛阳建设成为具有华夏气派、国际水准、洛阳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由“老三篇”向“新三篇”转变。
着力培育以博物馆之都、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等为代表的新兴旅游项目。
在博物馆之都建设上,到202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在100家以上,研发推出系列博物馆文创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博物馆之都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上,在建的两坊一街项目2018年年底将主体完工,九洲池一期项目2018年年底对外开放,应天门保护展示遗址层2018年年底具备开放条件,南城墙西南角楼2018年6月开工,隋唐大运河博物馆2018年年底开工建设,预计到2020年,基本形成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保护展示格局。
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上,博物馆主体预计2018年5月底封顶,考古遗址公园、水电气暖路及服务区等配套设施2019年5月前全部完工,确保该博物馆2019年10月整体对外开放,向中外游客展示“最早的中国”。
——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按照部署,市旅游部门要出台洛阳旅游新业态创新奖补政策,引导各旅游景区、牡丹观赏园积极开发文化演艺、体验展示、旅游商品等经营项目,主动弱化门票经济,提升二次消费比重。
同时,各景区将着力开发游客参与互动性强、富有特色的旅游消费项目,着力打造老城丽景门、十字街等特色餐饮一条街和特色旅游街区,建设好洛邑古城、孟津卫坡、倒盏村等一批集观光、购物、体验、住宿、餐饮、娱乐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丰富洛阳夜间旅游产品,繁荣洛阳“夜经济”。
——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我市将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引,将洛阳整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强力开展旅游营销,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洛阳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我市将全力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工作,预计到2020年,实现“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旅游发展全域化”的创建目标。
下一步,我市还将完善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集散中心等场所旅游咨询服务功能,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加快景区道路连通配套工程建设,实现“城景通、景景通”。
在旅游环境优化方面,我市将完善综合旅游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旅游企业退出机制、第三方暗访常态化机制等,形成标本兼治、惩建并举、综合治理的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洛阳日报记者 李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