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把油纸伞撑起非遗传奇
婺源将打造“中国油纸伞博物馆” 培育非遗传承人
曾经年销售上百万把的甲路油纸伞,因受“洋伞”冲击,不仅销量下降,制作人才也出现断层。就在婺源甲路油纸伞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危险时,年近六旬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戴根盛借债创办油纸伞制作工艺人才培养基地,使这门技艺得以传承。
油纸伞是百姓传统用伞,有1000多年历史,婺源甲路油纸伞更是久负盛名,素有“甲路纸伞甲天下”之美誉,其制作技艺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把小小的油纸伞,看似简单,但从选竹材到成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耗时一周左右。
“就做伞骨而言,20世纪90年代全县有2000人,后来只剩100余人,且年龄多在60岁以上。”戴根盛说,“我希望通过人才培养和产品创新,把甲路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作为土生土长的村甲路人,戴根盛在油纸伞制作道路上已行进了30年。“油纸伞做工繁杂,价格偏高。‘洋伞’批量生产,方便实用。”戴根盛说,1990年前后,婺源红火的油纸伞作坊几乎全部消失,传统油纸伞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珍贵的文化遗产,培养新的非遗传承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世纪90年代,戴根盛为抢救文化,借债创办甲路油纸伞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戴根盛暗下决心,“走市场化道路,要让甲路油纸伞走进千家万户。”他带着几个有情怀的艺人,日夜加班制作了500把油纸伞送往杭州西湖,找到一家店代销。“西湖游人如织,甲路油纸伞逐渐成了畅销的旅游商品。”戴根盛说,“后来,又在苏州等地建销售点,取得了成功。”
然而,2003年受“非典”影响,油纸伞销售遭遇打击。当时,许多人劝戴根盛转行做房地产、建宾馆等,他不为所动。“伞厂若关门,培养出来的年轻制伞师就会丢掉手艺,油纸伞制作技艺就会失传。”戴根盛在困难中坚守,甲路油纸伞厂迎来了新的曙光。随着婺源旅游业发展壮大,油纸伞成了各大景点的亮点、卖点,再也不愁销路了。
对于油纸伞厂新招收的员工,戴根盛会毫不保留地教他们制作工艺。有了新生力量加入,加上技艺不断创新,油纸伞厂的效益越来越好,反哺油纸伞制技艺的传承。
近几年,随着文化产业兴起,甲路油纸伞不断走进世界各地非遗博览会,广受好评。由戴根盛研发的10大系列60多个型号的古色古香的油纸伞,年产量达30多万把,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年产值逾500万元,解决了甲路村2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据介绍,下一步,该县将以甲路油纸伞厂为原型,打造“中国油纸伞博物馆”。近年,前来甲路油纸伞厂参观、摄影的游客络绎不绝,打造“中国油纸伞博物馆”,既可助推婺源全域旅游,又能促进甲路油纸伞制作技艺活态传承。
吕富来 戴桂祥 江西日报记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