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生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2018-01-10 10:08:11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李胜兰

  原标题:“生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龙闻 吴楠

  元旦期间,漳州市民的“朋友圈摄影大赛”,多了一处取景地——刚开门迎客的圆山林下生态园。

  “生态园距漳州市区不足10公里,面积近3000亩,森林蓄积量19万立方米,拥有植物共74科917种,其中不乏土沉香、降香黄檀、福建柏等珍稀物种。”龙海林下国有林场副场长吴艺东说,3个月的建设周期中,当地对生态园核心区进行环境整治,增设观光长廊、亭台等配套设施,保留人文记忆,最终“让森林走向城市,让市民走向森林”。

  圆山林下生态园,是漳州践行“生态+”发展理念的最新代表作。所谓“生态+”,关键是做好融合文章,让生态投资成为最有效投资,让生态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旅游项目、民生工程、历史文化等融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去年初启动的漳州城区“五湖四海”工程,是当地践行“生态+”的先行与示范工程。

  “传统印象中,做生态,就是烧钱。以往的城市生态建设,不外乎植树绿化,建个大型的市民公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限。”福建大农景观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方龙俊说,“五湖四海”建设,打破人们关于生态建设的刻板印象,为“生态+”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以方龙俊参与建设与运营的英桥花海项目为例,大农景观试图通过“生态+”模式重新定义眼下时兴的四季花海。

  “传统花海大多遍植快消式草花,只为追求短期视觉效果,忽视后期高昂的管护成本。”方龙俊说,英桥花海前身是漳州城郊低洼地,大农景观尊重原有的空间尺度,配套海绵城市建设手法,建成东部四季花海、中部疏林草地、西部荷花田三大片区,并引入休闲旅游、花卉展示、农业体验和科研实验等多元业态,尤其注重与本土花卉产业结合,将引种、种植、设计、展示、销售等苗木全产业链引入花海平台,并作为新品种及其栽培工艺的输出地。

  去年,在漳州因“生态+”引发的文化复兴、产业再造、筑巢引凤、城市生活变革故事不胜枚举。而今,“生态+”理念已获更多认同,并以“五湖四海”为起点,向更大范围辐射与推广。

  同样是元旦假期,位于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的鹭凯生态农庄,一场别出心裁的田园婚礼,吸引700余人关注。建于2015年的鹭凯生态庄园,为游客提供农业采摘、餐饮住宿、度假娱乐等特色服务,开业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农庄副总经理王幼月说:“生态基础好,是吸引我们落户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正积极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建设,逐步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呈现文化旅游、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多格局发展模式。”双第农场党委书记庄立新说,乡下人园艺、百耕休闲农园、文旅度假小镇项目等“智慧生态”项目相继落户双第,农场复兴在路上。

  在诏安,青山绿水迎来“淘金客”。去年夏天,位于红星乡的哈溪漂流门庭若市。2016年,浙江人徐小刚遍访各地山区,最终红星乡六洞村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他的目光。“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一条溪贯穿其中,溪流中怪石错落,极适合开发漂流项目。”在徐小刚带动下,曾经沉寂的六洞村充满人气,一场“生态+”撬动乡村振兴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除了项目实践,漳州也探索从制度层面为“生态+”保驾护航。

  漳州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心城区重要生态空间实施保护的决定》,将人民广场花海片区、上美湖片区、南湖片区、龙江文化生态园片区、角美生态片区等5大片区划定为中心城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范围,总面积近5300亩。

  这是漳州市首次以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将重要生态空间固化下来,给城市、给人们永续的生态福利,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受益。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