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州10月26日电 (黄雪玲)10月26日,第十五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2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福州,“问诊”中国文物修复事业。
据了解,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文物修复工作”。与会人员就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总结与发展,文物修复保护的新技术、新材料研究及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经验,文物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配备了分析检测设备,这对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的要求有了一定的提高。”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专家周宝中认为,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应该注重传统文物的修复工艺与现代修复技术相融合,不仅要能做传统的文物修复工作,还要能利用分析检测设备,提高文物修复工作的科技含量。
此外,针对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在学术、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三无”窘态,周宝中建议,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要抓住自己学科的特质,增强学科自信力,同时呼吁国家加快建立完善文物修复行业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评定体系。
对于文物修复人才“难觅”的困境,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文忠建议,加强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争取举办传统修复技术培训班,以促进我国文物修复队伍的建设发展。
福建是文物大省,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在全国位居第十位,有33251处。福建文化多种多样,有海洋文化、生态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也有很多相关文物做展示、做印证。随着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福建目前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在中国和世界上的文化遗产地位将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引发关注,但文物保护和修护面临诸多难题。”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福建文物多、任务重,人员相对来说就比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更加缺乏。福建又处在南方潮湿的环境里,突破文物修复技术有一定瓶颈。
对此,福建也进行了多种有效尝试。傅柒生介绍,福建对全省的文物进行了摸底,对文保中心、鉴定机构的人员队伍进行了充实,在传统的师带徒之外,加强培训教育,让培训教育成为常态;同时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方式进行保护;此外,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以此培养更多懂得文物、热爱文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