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舒曼 刘君慧):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是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拥有“绘画之乡”、“剪纸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曲艺之乡”五大文化名片。五年来,安塞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唱响文化艺术之乡的同时,也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域特色的扶贫之路。
陕北名片“安塞腰鼓”(延安市安塞区人民政府 供图)
民间艺术集聚 五辆马车并驾齐驱
安塞自古就是边塞之地,有“上郡咽喉”之称。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安塞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汉民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的文化特色。
明代以后,长期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使得在其他地区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在安塞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且陆续培育出四朵民间艺术的奇葩———腰鼓、剪纸、绘画和民歌。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安塞文化馆里陈列着一块陕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画像砖,砖上人物的打腰鼓动作潇洒刚劲,栩栩如生,见证了陕北地区打腰鼓的历史源远流长。自1984年以来,每逢盛大庆典,总能看到豪迈奔放的安塞腰鼓。在2017中澳旅游年“澳大利亚千人游陕西”欢迎仪式上,安塞腰鼓又一次惊艳亮相,让外籍友人赞叹不已。目前,安塞全区有腰鼓协会14个,骨干腰鼓手达到了1600余人。
与撼山震岳、激越奔放的腰鼓相比,在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地域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安塞剪纸有着别样的美:既有粗犷豪放、雄浑古朴的民间艺术传统,又洋溢着鲜活浓烈的现代生活气息。安塞剪纸没有什么历史记载,全凭家庭女性长辈的口传心授。据了解,女孩子从小就被妈妈或者祖母手把手地教会剪纸,所以至今许多人家都保存有用烟熏成的祖传古时花样,代代相传的传统和相互交流、不断提高,使安塞剪纸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安塞的民间绘画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在吸收了剪纸、刺绣、布玩等艺术形式的精髓基础上发展起来,带有安塞剪纸鲜明的痕迹。它巧妙地将生活的美与理想的美结合起来,大胆、浪漫、简洁、夸张、抽象,无拘无束,甚至异想天开。近年来,安塞腰鼓和民间绘画都已变成了陕北文化旅游标志,在丝博会和旅博会上大放异彩。
安塞民歌又称“酸曲”,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自编自唱的歌。一般由歌者即兴演唱,然后在传唱中不断加工而成为地地道道的民歌,它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泥土气息,演唱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旋律高亢而优美。因为歌曲多为即兴创作,紧密联系生活,所以通俗易懂,久唱不衰。如今,年轻一代的安塞民歌歌手王二妮、李涛继承了前辈的传统,继续将安塞民歌发扬光大。近年来,陕西省文化厅也积极开展“陕北民歌大赛”等活动,助力陕北民歌发展。
2015年12月28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授予了安塞区“中国曲艺之乡”称号,这既是对安塞曲艺的肯定,也将持续推动陕北说书、陕北道情、陕北眉户、练嘴子、二人台等曲艺事业的发展。随着“曲艺之乡”的落地,安塞腰鼓、剪纸、绘画、民歌和曲艺现如五驾马车并驾齐驱,将安塞文化带出陕西,走向世界。
安塞区开展剪纸培训班(延安市安塞区人民政府 供图)
立足文化优势 走出区域特色扶贫路子
“近年来,安塞区以文化繁荣为抓手,因地制宜,依托‘绘画之乡’、‘剪纸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曲艺之乡’五张文化名片,与脱贫致富深度结合,走出了一条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延安市安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涛说道。
据介绍,安塞区从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打造民俗文化扶贫示范村、打造古村落艺术写生扶贫示范村三个方面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助力精准脱贫。其一,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文化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围绕“五大文化品牌”开发了一批融合当地元素、彰显地域特色、顺应消费市场的系列文化产品,不断拓展贫困户的文化增收渠道;其二,打造民俗文化扶贫示范村。启动实施了以民俗文化演艺广场、窑洞庄园为主的文化村落,经营特色文化产品;其三,打造古村落艺术写生扶贫示范村。加快魏塔、李塔古村落保护开发项目,吸引全国各地艺术生采风写生。
此外,刘涛还表示,贫困户想要脱贫,仅靠区政府和社会力量给贫困户输血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造血功能,从根上实现脱贫。安塞区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依托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人才资源优势,利用安塞民间艺术培训中心和文化文物馆等培训机构,免费开展腰鼓、剪纸、农民画等文化技能扶贫专项培训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项文化技能,使贫困人口能够依托文化资源条件,拓展就业渠道,提高脱贫能力。
张瑞瑞是安塞区砖窑镇沟漕渠村人,是区上13914名贫困人口中的一员,今年24岁。现在已成为“励志安塞腰鼓艺术团”的一员。最初,他听说区上要举办腰鼓教练培训班后,因为有基础又爱好,就报名参加了培训,经过15天的培训摸清门道后,现在打起腰鼓来,可谓虎虎生威。张瑞瑞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前段时间他受到黄陵小学的邀请,去教小学生们打腰鼓,七天时间挣了3500元培训费。此外,作为“励志安塞腰鼓艺术团”的一员,他还能跟着艺术团一块儿去外地商演,一个月能挣上4000元左右。“这个‘营生’好,串了,耍了,还赚了。”张瑞瑞笑着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像张瑞瑞这样通过自身“造血”,实现稳定就业、创业脱贫的贫困户已达368人。
安塞区全貌(延安市安塞区人民政府 供图)
盘活文化资源 助力安塞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未来,安塞将如何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助力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刘涛心里装着一把“算盘”,那就是要盘活文化资源。
安塞的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民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也相对滞后。刘涛说在推进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安塞要重点关注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遗”调查和普查,支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提高保护层级,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安塞腰鼓如今扬名天下,如何借助文化的好名声走出脱贫致富的道路?刘涛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要借助文化活动让贫困户也“走出去”。为此,安塞区将积极开展文化技能人才劳务输出,鼓励支持发展文化专业合作社或文化协会,重点吸纳贫困文艺人才,开展营业性文化活动;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将民间文艺人才特别是贫困文艺人才加入文艺演出团;文化部门主动牵线搭桥,组织贫困文艺人才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对外演出,让贫困文艺人才“人人能出去,人人能赚钱”,让文化企业吸纳有特长贫困群众参与文化演出活动,赚取劳务酬劳。这样“走出去”的战略,既将安塞的文化名片唱得更响亮,又让贫困户从中受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此外,刘涛还表示,按照《安塞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安塞区还将启动建设文化旅游四大基地,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村一品”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鼓励支持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砖窑湾等镇街大力发展“文化农家大院”、建设西河口腰鼓培训基地、坚持举办文化活动周,吸引周边游客来住农家窑洞、品农家小吃、看安塞腰鼓、听安塞民歌,打造安塞农家休闲示范点,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打造安塞农家休闲示范点,带动安塞乡村旅游发展,让群众的日子都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