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砥砺五年——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7-09-05 09:00:28  来源:新华网  编辑:尹红燕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 袁凤梅 史竞男)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总结五年来文学事业发展成就,“砥砺五年——诗歌创作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近20位诗人、评论家围绕五年来的诗歌生态、诗歌创作成绩以及诗歌批评、翻译出版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探讨。

  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年来,诗歌创作总体向好,可以用“繁荣”、“多元”、“和谐”、“共生”、“回暖”等关键词来概括当下诗歌的生态。在创作上,数百万诗歌创作者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感悟、反映时代巨变、书写人民心声,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不少诗人通过长诗、组诗的形式,高歌中国梦,传扬正能量,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突破,可称为时代之诗。

  吉狄马加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诗歌重建了与人民大众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国际诗歌节、诗歌互译等途径,中外诗歌交流更加深入,产生实效。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说,传统诗词的发展同样令人欣喜,无论是诗词创作还是理论研究,无论是诗词队伍发展还是组织建设、诗词活动的开展,都呈现新的活力,焕发新的光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诗词创作的人数已达200万,每年创作的诗词曲作品更是以千万计。在庞大的诗词创作大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中青年诗人,他们逐渐成为当今诗坛的中坚力量。

  除了一批反映时代巨变的宏大之诗,还有很多诗人的作品聚焦于个体性的观察和感悟。诗人大解认为,诗歌创作更为深入地呈现生活细节,带着鲜活的温度和质感,诗人们集体完成了对人类生活的全景写照。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诗歌创作的繁荣发展,得益于诗歌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说,诗歌的创作队伍和作品数量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呈现出空前的壮大与繁荣。诗人的多元化也使得当下的诗歌作品表现出多维的审美视角。“可以说,诗歌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生活,我们的诗人一直处在国家走向富强的现场,我们的诗歌一直在反映着国家走向富强的进程。”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进步,导致人们的精神需求日趋旺盛,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加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诗歌创作发表机制,释放了诗歌的内在活力,促进了诗歌的传播和扩散。诗歌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日益增强。

  在这些因素推动下,当代诗歌迅速发展,呈现出纷繁热闹的场景,具体表现在:新诗、传统诗词创作融合共存,在创作上相互激励;诗集和诗歌选本出版明显增多,而且不少诗集变成了畅销书;借助新媒体以及众多的诗歌电视节目,重新恢复了古代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外交流日趋频繁,诗歌翻译不断推进,中国诗人获国际奖日趋增多。

  良好的诗歌生态,还体现在诗歌内部机制的逐步建立和规范上。评论家何言宏认为,中国作协、各地作协和其他机构越来越重视诗歌的发展,通过扶持创作、研讨作品、举办评奖等措施,促进了青年诗人的成长。诗人们都在探寻属于自己的诗学理想,写出了一些极具辨识度的作品。在学院批评、新媒体推介、评奖等机制的共同推动下,新诗经典化的机制在慢慢成熟。

  诗人欧阳江河说,近些年来,诗歌创作视野越来越开放,面向世界读者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经验,成为很多写作者的共同意识。各地驻校诗人制度的执行、诗歌翻译工程的推进、新媒介对新诗的传播等,都对当前的诗歌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