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16日电(记者李劲峰)终于横渡完长江江面水域,14岁的程楷哲摘下泳镜,甩干水珠,腼腆地说:“实在累,但也很爽。”即将读初二的程楷哲,不仅是16日横渡长江的5000多名挑战者之一,也是今年横渡长江中年龄最小的选手。
几乎每年的7月16日,都是江城武汉的欢庆节日。作为我国全民游泳健身周主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组队前来挑战自我,包括奥运冠军在内的世界泳坛好手都曾争相体验,让渡江节成为武汉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
畅游长江:就像小鸟从鸟笼飞到天空
“游泳这项运动,各地方语言中都有不同表述,在武汉叫‘玩水’,体现出武汉市民打心底对游泳,尤其是畅游长江的喜爱。”武汉市游泳协会会长王武说,这种对在江水中游泳的喜爱,源自于武汉的自然地貌与生活条件。
王武说,最初大量码头工人需要下水系解船只缆绳,或打捞落水货物,游泳是他们的必备技能;生活在武汉“火炉”的居民,过去自来水供应不足,下江游泳是他们洗澡、避暑的最佳选择。
据武汉市游泳协会介绍,武汉市在1956年举行首届横渡长江游泳竞赛,由此横渡长江就成为武汉市固定的一项群众性活动。
自1972年首次横渡长江后,“老武汉”陈瞬念就痴迷上在宽阔江面上劈波斩浪的痛快淋漓。尤其在退休后,他每年无论冬夏,都要横渡长江上百次。
“横渡长江的核心是在大自然中挑战自我,大风浪中强健体魄。”63岁的陈瞬念说,过去横渡长江都是绑上个木桶或轮胎,各个学校、工厂、机关都组成方队下水,由此结下很多兴趣相同的游泳好友。他说:“游完长江后,很多习惯在泳池中游的朋友,都会感慨自己像一只小鸟飞出鸟笼,翱翔在天空中。”
水急漩多:渡江是勇敢者的挑战
相对于泳池中的伸展身手,在流速超过每秒1米、充满各种漩涡急流的长江中,要横渡过直线距离约1.2公里的江面绝非易事。加上长江中游泳溺亡事故时有发生,让这项运动成为“勇敢者的挑战”。
“此前就有外地游泳爱好者第一次来游长江,下水不久就被水流冲回岸边。王武说,横渡长江不仅要有过硬的游泳技能,更需要一些技巧才能安全、顺利完成。
基于安全考虑,组委会要求参加渡江节抢渡赛选手静水400米测试成绩不超过6分钟。群众横渡选手,泳池内测试400米蛙泳不能慢于10分钟,且参加方阵集体合练不能少于8次,增强团队互助配合度。
尽管参赛有门槛限制,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各地群众参与的热情。有限的参赛名额中,外地游泳爱好者,甚至外国专业选手数量越来越多。今年渡江节中,个人抢渡赛就有12名外国运动员参赛,5000人的群众横渡规模中,就有超过2000人是外地选手。
渡江传承:亟待“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长江江面,一览武汉“长江主轴”的两岸城区景观精华,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惬意,让武汉渡江节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城市印记。然而这项传统群众活动,在新时期也遇到不少挑战。
线路相对单一,安全保障限制导致参赛人数规模有限;独生子女背景下,敢下长江的越来越少,横渡长江群众主体多是老年人……一系列因素导致渡江节受关注度有所下降。
“武汉渡江节面临着重重挑战。”王武直言不讳,尤其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足、活动时间受限等因素,让这项活动与当前体育产业发展和群众健身需求有所脱节。
为此,武汉市渡江节组委会,在今年首次启用电子芯片计时系统,同时探索增加高校大学生横渡方队数量。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数百万元,武汉市由政府买单为中小学生提供暑期免费游泳服务;安排专业教练每年为2000名青少年免费培训游泳技能,培育游泳运动后备群体。
武汉市体育局局长王沈顺说,武汉渡江节组织者将借助专业机构对横渡长江的基础设施、路线设置、办赛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增强横渡长江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让渡江节这张城市靓丽名片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中,更好地发挥带动全民健身、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