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卢沟桥石狮子建数字档案
技术人员对石狮进行数据采集。
本报讯(记者 李瑶)眼前是360度高清的石狮望柱,耳畔是娓娓道来的石刻故事。在卢沟桥,这样的情景正在变为现实。近日,卢沟桥启动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将通过3D扫描和色彩采集,为卢沟桥桥体、旧桥面遗址、501头石狮、281根望柱、279个栏板、4座石碑、4座华表、2尊石像在内的全部石质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高精度再现卢沟桥风貌。
数字保护势在必行
史料记载,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1192年建成。在这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孔石桥上,共有281根望柱、501头石狮子。独具匠心的桥体、栩栩如生的石狮让卢沟桥世界闻名。
然而,伴随岁月的流逝,这些璀璨的石刻文物日渐失去了原有的模样。徜徉卢沟桥上,仔细观察石狮,有的表面开裂成缝隙、有的雕刻纹饰模糊难辨,还有的石质已经缺损剥落。不仅石狮,桥两端的华表、碑亭,支撑桥底的“斩龙剑”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
文保部门曾对这些石质文物进行了“体检”。“体检”报告显示,卢沟桥汉白玉石碑和碑亭都保存较好,而桥面上的石狮子、栏板、望柱的保存状态则情况不一,一些明代以前的原物风化较为严重,而华表的保存状况则堪忧,特别是顶部的承露盘和石犼(hǒu),剥落开裂较为严重。这些雕刻时间跨越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六个时代的石狮,已有46个风化严重损坏,其他也都处于轻微或中度损坏。北侧石狮子中,只有65个没有出现剥落、裂隙或缺失的情况,南侧也只有69个。
“究其缘由,主要是自然风化,风化会对文物产生彻底的破坏作用。而且,石质文物的病害及退化是不可逆转的。”卢沟桥文化旅游区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这一璀璨的石刻艺术瑰宝、文化遗产得到永久保存,采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复原势在必行。
360度全方位采集
为了真实、准确、全面的记录石刻遗产,技术人员对文物进行了全方位采集,例如石狮采集面就涉及东南西北四个面、四个夹角和顶部共9个视角。
近日,记者来到卢沟桥上,几位技术人员正对桥中的一个石狮进行纹理采集。为了采到石狮后背完整的纹理结构,一位技术人员腰系安全绳,手举设备、站在桥外侧进行作业,绳子另一端固定在铁护栏上。在他的正下方就是永定河。而这样的采集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不止于此,采集还要克服光源影响。为避免太阳光直射,技术人员常常早上五点就上桥工作。八九点太阳光增强后,就赶忙支起遮光板,以确保每个石狮的采集都在同一光源下进行。
采集力争全面、详尽,但还是有一些客观条件无法克服。桥头的顶桥石像紧贴墙体,桥的基础部分在水下……对于这些无法采集到的部位,工程将根据材质资料,进行人工后期建模合成。
在目前已做好的一个小样中,记者360度全方位欣赏到了一座石狮。滚动鼠标,这座石狮可以200%放大,不仅狮身纹理清晰可见,连藏在母狮怀中的小狮爪都可以看到。而如果肉眼观实物,不论纹理、还是小狮爪都无法看得如此清晰真切。
全景呈现卢沟桥
“这次数字化采集,主要是为以后的文物保护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这位负责人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项工作还要让大家看到数不清的狮子到底在哪里。以前的石狮档案多以照片为主,很多小狮子都无法清晰呈现。而且,游客上桥参观,因为有护栏隔离,只能看到石狮的三个面,看不到石狮的后背。但石狮后背的发髻、绶带、尾部图案等,都非常有观赏价值。
对全部石质文物完成“数字化采集”工作后,还将定制开发“卢沟桥360度全景可视化三维数据管理系统”, 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参观卢沟桥。例如随意点击其中一个石狮,不仅可以品玩每一个细节,还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了解这个石狮的所有档案。
同时,还将收集卢沟桥故事,如修桥的故事、乾隆赏月的故事、抗战故事等,融入到石狮的介绍中。石狮有很多美好寓意,如“事事平安”“狮子踩绣球——好事在后头”等,将来游客上桥,不但可以欣赏精美的石刻艺术,了解不同时代的石刻文化,还可以根据故事和寓意的不同,与喜欢的石狮合影,传递祝福。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启动,计划在11月完成。届时,研究成果将在桥头的卢沟桥历史博物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