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填报志愿的时节。如何选专业?怎样选学校?去哪一所城市更有发展……?相信这些困扰考生和家长的难题并不亚于高考本身。“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现在找工作流的汗与泪,就是当初填志愿时脑子里进的水”,这些话语虽有几分调侃,但也从侧面印证了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性。如何才能科学地应对这项重大而又复杂的工作呢?笔者建议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应慎重考虑如下四大坐标。
一、选职业:让职业目标引领教育规划
在很多人看来,要先规划教育,再规划职业。因为在时间顺序上,是先读书后工作。更有很多人现身说法,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职业跟大学里面所学的专业并没有一毛钱关系。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先设定职业目标,再制定教育规划,在逻辑上更有科学性。考生首先应当弄清楚,未来打算从事的职业,然后才能选择相应的专业和学校。怎样做好职业规划呢?要考虑兴趣、能力和收益三个因素。能力是指自己是否擅长某种职业?收益是该职业的社会回报如何?首先要寻找三者的交集。如果既是喜欢的,又是擅长的,社会收益又高,这种职业是最优选择。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这样的职业,那么又当如何选择?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选择自己讨厌的,否则人生太痛苦了。在不讨厌且社会受益不算低的情况下,选择擅长的。在不讨厌且能力一般的情况下,选择社会回报高的。如果有特别钟爱的职业,但能力和收益一般时,一定要选特别钟爱的职业。
二、选专业:热门专业未必是最佳选择
确立了职业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选专业了。但不少考生通常会在选择一个好大学还是选择一个好专业之间踟蹰不定。在笔者看来,考大学是专业优先,而非学校优先。虽然名校出身会让人很有面子,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归根结底还是靠专业技能吃饭。在选择专业时,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尊重自己的兴趣,把目光放长远一些,而不单单是以就业为指挥棒。对于家长而言,要改变旧观念,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与建议,但不要替他们做决定。与此同时,在当前众多考生家长争相追逐热门专业的背景下,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跟风。因为所谓的热门专业随着时间的流逝,四年之后可能不在热门。诸如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等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就业压力指数持续偏高。此外,热门专业大多是新兴专业,在参加公务员报考时,新兴专业的岗位要远远少于传统专业。因此,在专业报考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需多方考量,格外慎重。
三、选学校:学校决定资源的掌控程度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般流行这样一句行话。即:高分考生优选学校,中低分考生优选专业。其实在填报中,每一个分数段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选择”。选择好学校不能忽略好专业,选择好专业同样不能忽略好学校。如何才能衡量一所学校是否为好学校呢?以下几方面可供大家借鉴:院校层次、院校性质、办学实力、历史沿革、办学特色、所在城市、高校排名、就业率以及发展前景等。如果分数允许,能够进入“985”、“211”这些名校固然最好,因为这些名校掌握着更多优势资源,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层次也会更高。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昧追逐“名校情结”,毕竟资源有限,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如果为了进名校而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也是得不偿失。除此之外,在选择学校时,切莫“望名识大学”,不是认真地研究学校的历史和实力以及一些专业的设置,而只是根据学校的名字,按照自己盲目的理解来选择学校,这些想法不仅片面而且容易陷入误区。
四、选城市:城市的胸怀影响你的视野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城市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你四年的求学,而且可能会是你未来工作或是定居的地方。从目前来看,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无疑是很多考生和家长看重的城市。大城市是一个与国际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接触更多高层次的人与事,这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多选择职业的机会。选择去热门城市读书,首先要考量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实力,这种实力不仅指成绩,还包括适应能力、经济能力等。因为这些大城市的录取事实上已经凸显了“三高”——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所以,我们在决定是否报考这些地方的高校之前,应该综合权衡。与此同时,针对当前某些考生和家长“非本省名校不上”的认识误区,也有人提出“距离换分数”的原则,也不失为一种报考的技巧。考生和家长也可借鉴和参考。总之,在进行城市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综合考虑气候、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最终锁定适合自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