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黔县宏村月沼。 本报记者 徐 红摄
地处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黟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据统计,黟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有1590处,还拥有西递、宏村两处世界文化遗产、31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
近年来,黟县走上了一条“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旅游经济成为当地农户主要的致富手段。
西递村村民胡华是位石雕手工艺匠人,今年55岁的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石雕技艺。村里发展旅游后,她每天坐在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宅门口雕刻创作,售卖石雕作品,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漫步宏村,水墨画般的徽派建筑铺展在眼前,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漏窗镶嵌的民居,青石铺路的深巷窄街,都展现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独特韵味。
“大家都从老房子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都发自内心想保护好这些老房子、老牌坊。”在宏村居住了19年的黄山京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营销总监黄洁介绍,“每年宏村门票收入1.2亿元,部分门票收入会用于村里古建房屋修缮”。
在西递村,为了保护好见证徽州历史的老宅子,该村近6年共投入8900余万元用于遗产保护改造等项目,其中60%的资金来源于旅游收入。
黟县旅游委员会主任周曙光表示,黟县“诗词歌赋”般的田园意境和“旅游+”发展战略,打开了市场大门,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传统观光式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体验式深度休闲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黔县现有的旅游模式不足以开发全部资源,也无法持续吸引游客。
黟县旅游委营销中心主任程凌云坦言,目前黟县旅游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景区管理而言,之前分散在个体经营者手中,缺乏整体规划,营销手段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就景区构成来看,同质化比较明显。黟县多以古村落为主,古村落景区占了全部景区的半壁江山。游客到过西递、宏村,其他古村落就很少再去,出现一边热一边冷的局面,制约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
如今,黟县向“全域旅游、全景黟县”的新目标再次发力。记者从黟县旅游委了解到,黟县将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将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日报记者 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