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云南腾冲做活“非遗”一条街

2017-07-03 09:04: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李胜兰

  原标题:腾冲做活“非遗”一条街

  “皮影戏要求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还要会雕刻皮影靠子、会摆设现场、会在幕后耍杆。现在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刘家寨皮影戏班最小的也有60多岁。这个班底去世后,西腔皮影可能就消失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永周曾多次表达自己的惆怅和担心。

  今年85岁的郑映海大爷,是云南腾冲颇具名气的“守艺人”,一把油纸伞做了一辈子。如今,他最大遗憾就是儿孙们不愿再做油纸伞了,因为制作油纸伞工序复杂,前后十几个步骤,耗时费力还挣不到钱,儿孙们更多选择了外出务工和经商。

  腾冲,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沧桑,积淀了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及传承人260项。很长一段时间,腾冲众多的“非遗”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然而,腾冲“非遗”一条街却让古老的技艺和文化穿起时尚的外衣,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

  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腾冲走出了一条产业化传承发展“非遗”的路子。3年来,腾冲投入项目资金1100多万元,用于“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同时,将散落乡村的“非遗”搬进高黎贡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形成了以皮影、土陶、藤编、根雕、荞艺、油纸伞、手抄纸、老布鞋为主的“非遗”一条街。当地人和游客到“非遗”一条街参观体验、购买产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既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还提高了传统手工艺人的收入。

  “以前,我家的土陶在碗窑老家烧制,多数卖给腾冲本地人。搬来‘非遗’一条街后,文创园区指导我们使用农村淘宝、京东商城等网络,还开通了私人订制,现在我家的土陶远销国内外,销量逐月增加。”腾冲土陶传承人孙成宗最大的惊喜来自网络销售平台。

  线上互动交流、线下实地体验是“非遗”一条街的常规做法。在孙成宗的土陶馆,城里的孩子们尤其喜欢拌泥、搓泥,将陶土捏制成不同形状的笔筒、杯子和人物造型。在刘永周的皮影馆,游客大多会走进幕布后面体验皮影表演,让不同的历史故事在自己的手上重新演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垂垂老矣的“古董”,而是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刘朝侃大学毕业后,跟随爷爷刘永周学起了皮影制作和表演,成为了刘家寨皮影戏的第六代传人。随着腾冲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不断深入,刘朝侃嗅到了旅游产品的商机,他带领老家的皮影艺人,将皮影靠子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出售,深受游客的喜爱。依托观赏皮影、体验过程、购买产品,皮影馆的经营做得很活络,每月收入都有好几万元。尤其让刘永周感到欣慰的是,不仅孙子传承了自己的“衣钵”,很多当地的孩子也喜欢到皮影馆去学着画、学着唱。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