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浅谈古诗词中的“悲秋”传统

2022-08-26 17:3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赵春晓

  又是一年秋来到,天气渐凉,草木凋零,常会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往往会引发诸多感慨。

  自秋出现在诗词之中,就伴随着它特有的愁绪。古人对秋的感怀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写桑叶枯黄,纷纷掉落,这是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感知;《诗经·四月》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写晚秋冷风,落木纷纷,这是秋景与伤感情绪的联结;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树木轻摇秋风初凉,洞庭起波树叶降落;《九章·抽思》中的“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写秋风乍起,草木变色,天地浮荡,这些诗作虽未直接发出悲秋的感叹,但也隐隐埋下伏笔。直至宋玉《楚辞·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声悲叹,直抒胸臆,成为我国文学的“悲秋”之祖,也由此开启了文人雅士悲秋书写的漫漫历程。

  时光漫溯,那些年里,西汉刘彻的《秋风辞》悲过“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阵阵,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故去“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魏朝曹丕的《燕歌行》悲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天气清冷,白露凝霜,清冷的月色更加映衬出深闺的寂寞;唐朝“诗圣”杜甫的《登高》悲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倾诉着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北宋李觏的《秋晚悲怀》悲过“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秋晚霜降,黄叶染红,表达着他因时光飞逝而产生的淡淡哀愁;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悲过“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明代才女夏云英的《立秋》悲过“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诉出了立秋时的心境。千百余年,人事各不同,但悲秋的感觉却如此共通,代代相传。

  当然,此中也有与众不同者。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改前人的悲秋传统,把秋天写得爽朗明快、豪情万丈,开辟了昂扬向上的新意境。今人写秋景,继承了他这种旷达乐观的情怀,《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将秋日的战地风光写得鲜明爽朗,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积极乐观而又豪情万丈。

  古往今来诸多描写秋天的诗词中,既有“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慨叹,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爽朗。当然,在一些诗人眼中萧瑟凄凉的秋日,对于农民伯伯而言,可是满眼的金黄,满心的收获,是一年中最开心的季节了。如今秋日将近,我们不妨走出家门,自己去感受去体会这渐浓的秋意。(董婧怡)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