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湘潭城区。 通讯员 摄
竹埠港建设规划图。
湘潭市雨湖区万楼。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佰龙 肖畅 彭婷
湘江蜿蜒如玉带,萦绕湘潭大地,在版图上写出一个“U”字。10年,时光如在“U”字中间装上的指针,刷新莲城文明与发展的亮度。连日来,记者走进湘潭,感受这座城市在红绿风景之间溢出的芳华。
1 这10年,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巨人”赶上老工业基地转型大潮
7月14日,记者走进绿树掩映下的湘潭宏大真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大真空”),新建成的创新基地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如花园一般。在试验车间,总经理黄乐介绍公司新研发的“王炸”产品:“这是新一代真空镀膜机生产的盖板玻璃DLC膜层,已通过2万次耐磨测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现代真空镀膜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我国真空设备严重依赖进口。2009年,落户湘潭经开区的宏大真空努力打破这一困局。“为了能和国外大公司‘掰手腕’,我们紧盯产业前沿技术,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连年增加。”黄乐说。
经过持之以恒的技术攻关,宏大真空自主研发的建筑节能玻璃镀膜、显示盖板玻璃镀膜等领域的6大系列30余种产品,创造出多个“中国第一”,触摸屏磁控溅射连续镀膜生产线、CIGS太阳能电池薄膜镀膜生产线等6项技术均达世界一流水平。宏大真空成功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等荣誉揽入怀中。
宏大真空的“逆袭”,是“湘潭制造”向“湘潭智造”阔步迈进的生动写照。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发展到执国内真空镀膜装备“牛耳”的行业冠军,宏大真空用10余年时间,在湘潭产业发展版图上划上了惊艳一笔。正是有了上千家宏大真空这样的企业,促成湘潭这个老工业基地“新枝”勃发。
湘潭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坚实,拥有36个工业门类,形成装备、钢铁、汽车等特色产业,培育了湘钢、湘电、江麓、江南、吉利等骨干企业。
这10年,国企改革走向深水区。老工业基地经历了产业转型的阵痛,开始向“1+4”(智能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医药)新兴产业迈进。
改革,转型,再出发,一石激起千层浪。
10年间,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湘潭市12条优势产业链稳步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从130亿元增至35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从80亿元增至35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从390亿元增至720亿元,食品医药产业产值从160亿元增至80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25.8%提升至2021年的38.3%,成功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
2 这10年,“刮骨疗毒”现碧波
——从竹埠港看湘潭生态之变
记者沿湘江东岸一路前行,来到湘潭市岳塘区竹埠港,这个10年前被称为“环保毒瘤”的地方。
傍晚时分的竹埠港排污口前,江水清澈,鱼儿欢腾。三五成群钓友,一人一杆一钩,在江边悠闲垂钓。叶海其是其中一员,他说自己最大的爱好是钓鱼,企业关停前,这里水质差,呆上一天也难有鱼儿上钩。“偶尔钓上一条,回家做菜吃还闻得到煤油味呢!”现在,少了化工污染,湘江重见清澈水质,叶海其和朋友钓钓鱼,看看风景,生活恬淡自在。
2012年以前,竹埠港有28家化工企业,年工业产值45亿元,创造税收1.12亿元,曾是湘潭经济的“肱骨大臣”。甘蔗没有两头甜,化工企业对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湘潭市、岳塘区两级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全面关停所有化工企业。2014年,竹埠港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企业整体关停,为全省乃至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关停后的竹埠港,走上“刮骨疗毒”之路。目前,已累计处置废水17万余吨,完成生态覆绿300余亩,区域污染得到全面管控。“如今的竹埠港水好空气好,如果可以,我愿意世世代代住在这里。”市民许亚代说。
竹埠港之变,折射了湘潭10年来为守护一江碧水付出的艰辛努力。
湘潭水系发达,大小河流众多,水库星罗棋布。该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创新全民治水模式,建立“河长+河长助手+民间河长+河道警长”管理体系。在水系覆盖上,实行河流、湖泊、水库、渠道、山塘水系管护治理全覆盖。目前,湘潭共有各级河长8000多名。
上善治水,惠泽百姓。
“以前渠道里污水翻滚,好大的气味。经过整治后,水变清了,空气也清新了。”岳塘区东坪街道的居民说,住在南洋渠旁,他们见证了南洋渠从“臭水沟”变成“清水渠”的全过程。
湘潭生态环保协会民间河长办公室主任张一彬,长期关注黑臭水体治理,每月定期开展巡查,检测水质。“22条黑臭水体完成治理销号,基本实现长治久清的目标。”
水库群山环绕,湖水碧波荡漾,风光静谧宜人。湘乡市栗山镇栗山水库周边的村民说,栗山水库在饮用水水源地整治过程中,修建拦水坝阻断生活污水流入水库,保障了他们的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
近年来,不少珍稀动物频现湘潭境内。水府庙先后发现娃娃鱼、桃花水母、黑鹳,雨湖区长城乡、响水乡惊现曾在国内绝迹的彩鹮,湘潭经开区又飞来濒危鸟类东方白鹳。
水清了,岸绿了,鱼多了,鸟来了。守护好一江碧水,给湘潭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3 这10年,文明之风涌莲城
——“城市啄木鸟”见证湘潭文明新风
7月15日清晨,阳光有些灼热,71岁的欧建伟老人简单吃过早餐,骑上电动车,背上数码相机、DV摄像机和笔记本,开始穿梭在湘潭城区的大街小巷,寻找城市中各类不文明线索,上报给当地创建文明城市办公室。他说:“最近快‘失业’了!”
欧建伟是湘潭创建文明城市巡访团的“元老”,从2012年开始一直干到现在,10年间记录文明巡访笔记10大本,网民称他“城市啄木鸟”,认识他的人称呼“欧伯”。他说:“创建文明城市给湘潭带来了荣誉和信心,这比金钱还重要。”
2017年11月,湘潭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欧建伟激动不已,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属于湘潭的‘金牌’回来了!”2018年至2020年,湘潭市连续3年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蝉联全省第一,所辖的韶山市、湘潭县跻身全国文明县级市。
欧建伟说,“创文”给湘潭带来很大变化,“在街头、商场、超市,扎堆聚集的少了,自觉排队的多了;随地乱吐乱扔的少了,自觉垃圾分类的多了;乱穿马路的少了,自觉礼让斑马线的多了。文明正以其独特的力量,装点着莲城的美丽。”
“创文”10年,湘潭市涌现“最美导游”文花枝、“追梦青年”杨怀保、“板凳妈妈”许月华、“爱心爷爷”赵在和、“数控湘女第一人”杨芳、“向日葵女孩”何平、离休优秀教师沧南等7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此外,还有“英雄母亲”杨应君等数十位闪耀全省、感动湘潭的省市道德模范,以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邓述东等31位“中国好人”、102位“湖南好人”,道德模范“湘潭现象”备受关注。
“创文”10年,湘潭市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一条条臭水沟迎来了蜕变,水清岸绿,所见之处皆是美景;一条条“断头路”拉通了;城市裸露黄土越来越少;海绵城市建设、农贸市场改造等系列工作,美了城市“面子”,优了城市“里子”;“厕所革命”、城市公园建设等,让“生态绿”成为湘潭的环境底色……
“创文”10年,湘潭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所69个、站916个,创新推行“群众点单、中心供单、所(站)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五单机制”及项目化运作,已完成各类群众点单4150项,建立和完善7类135个文明实践项目库,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5万余场,服务群众达150余万人次。
■我看这十年
校门口的那条路
湘潭县一中高三年级1918班 赵戴佳人(18岁)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回望湘潭这10年,老城矮房变为高楼大厦,荒草山坡变为繁华商区,居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社会越来越和谐,城市越来越文明。
10年前,我还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过马路是比考试还让人害怕的事,摩托车在马路上“横行霸道”,令人“闻风丧胆”。2012年夏,一辆摩托车从车流中冲出,险些撞上我。10年后,随着城市文明的提升,街道上没有闯红灯的“飞车侠”,道路划分了摩托车专用车道,市民可以安心走过斑马线。
这10年,湘潭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舒适,给了我满满的幸福感。以前,学校门口是一条不平整的水泥路,每逢下雨,会出现大小水坑。学生全靠老师搭的几块砖头和木板跨过水坑。若遇上大雨,老师会踩在水里,将学生抱过水坑,一个一个传送到教学楼。
毕业后再回母校,校门口早已铺上平整的沥青路。看着整洁的校园、新建的书屋、崭新的课桌,想到曾经在公园里争抢的健身器材已“落户”每个社区,想到曾经老旧的房屋已变成风格统一的“新居”,心里有了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我看这10年,湘潭更加丰富、高雅的文化生活给足了人民获得感。10年前,我的娱乐生活单一且无趣,闲时在公园散散步。如今有了众多选择,可以去市博物馆品尝璀璨夺目的文化珍馐,去窑湾历史文化街区追寻历史印记,去盘龙大观园徜徉浪漫花海……10年间,湘潭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湘潭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湘潭人民,湘潭人民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我看这10年,湘潭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我看这10年,湘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谋复兴”“谋幸福”的初心不改。我们信念弥坚,更加坚毅地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