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外国青年“看中国”,一条通向“美美与共”之路

2020-12-21 14:49:21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赵银平

外国青年“看中国”,一条通向“美美与共”之路

  12月18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十周年展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受访者供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银平):12月18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十周年展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十年,筚路蓝缕。十年,枝繁叶茂。

  十年,从美国到五大洲,从北京到中国26省市自治区,无数外国青年走进中国,用影像记录真实的中国,展现中国形象,呈现中国魅力。

外国青年“看中国”,一条通向“美美与共”之路

  黄会林教授接受专访  摄影 曲艺

  从9到725,星火传递

  “看中国”项目创始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向记者讲述了很多鲜活的人物故事:在保留着上世纪风格的重庆交通茶馆里喝茶聊天打牌的人,跟着奶奶学唱本民族歌曲的锡伯族小姑娘,还有渔民父子、留守老人、 “守钟人”……这些故事的拍摄者,都是外国青年。他们,都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的参与者。

  从2011年到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已经走过了十年。这一项目旨在通过邀请外国青年来华进行文化体验,用摄像机拍摄中国、用眼睛看中国、用心灵感知中国,“让中国文化立起来走出去,让世界知道它看到它”,黄会林教授如是说。

  2011年,9名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学生,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开始了“探寻”之旅。截至2020年,来自五大洲83个国家77所海外高校的725名外国青年,将足迹延展到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充分体验中国各地风土人情,拍出了712部纪录短片,斩获了110余项国际奖。在他们的镜头中,不同的城与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更丰富、立体,充满文化底蕴的中国形象。

  真实的影像、独特的视角、多彩的内容,让“看中国”项目的影响力逐渐辐射全球。

  从2015年开始,“看中国”项目的优秀作品在世界各国电影学院、电影节落地播出,到2020年,海外展映的步伐已遍及28国;《英国时报》《南美时报》给予整版专题报道;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进行跟踪报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末,“看中国”项目与美国鹰龙公司达成合作,落地北美本土新闻网和电视台。今年以来,“看中国”的作品登陆美国城市卫视下设的五大平台和美国主流新闻台CBS加盟台多媒体官网。其中,美国城市卫视通过卫星频道、无线频道、有线频道、IPTV和新媒体手机终端每天24小时播出,覆盖全球观众人数超过3500万。

  美国约巴林达市议员黄瑞雅说:“换个视角看中国,请外国学生用视频拍摄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真实反映中国的巨变,这个视角非常新,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更多其他国家的人看懂中国,自觉当好文化传播的使者。”电影导演克里斯·尼比说:“‘看中国’,真实、鲜活的彰显中国魅力,同时,也加强了中外青年之间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看中国”的宣传效应在不断发酵。更重要的是,这一项目“培养了一批批爱华、友华的青年火种”。

  的确,如黄会林教授所言,一部部短片,就是一颗颗火种;725名青年,就是725颗火种。在星火传递中,一个崭新的现代化中国,逐渐为世人所知;在星火映照下,中国这个东方国度,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真切、蓬勃。

外国青年“看中国”,一条通向“美美与共”之路

  12月18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十周年展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受访者供图

  从质疑到惊叹,刮目相看

  “太惊讶了!”“太不可思议了!”2011年,第一批参与“看中国”项目的9名美国波士顿大学学生,一下飞机,看着眼前的首都机场,不约而同发出了惊叹甚而质疑,“你们中国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航站楼?”黄会林教授向记者描述了让她印象深刻的这一幕。

  20天里,这9名外国青年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触摸到了一个与他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从表面走向了内里。

  让黄会林教授记忆颇深的是一部名为《侠》的短片。她说,短片的拍摄者丹尼尔来之前对中国的唯一认知就是“功夫”“李小龙”。可是,中国功夫到底代表了什么?丹尼尔通过拍摄一位盲童学习太极的过程,找到了答案。他对黄会林教授这样阐释他的理解:中国功夫就如繁体字的“俠”字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大人帮助俩小人,是强者帮助弱者,体现的是中国的仁义之风。

  “因为不了解,所以才惊讶”,首都机场的一幕让黄会林教授下定决心,要让更多外国青年亲眼看到中国,更加了解中国。

  之后的十年里,无数外国青年,通过“看中国”项目,开始了与中国的“亲密接触”。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从历史人文景观到普通百姓生活,从兰州拉面到重庆火锅,从羊皮筏子、秦腔到黎锦、芦笙,从吹糖人、拓印到书法、京剧……他们,以影像记录着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情。

  在记录的过程中,很多外国青年的观念甚至人生轨迹都因此发生了改变。

  韩国的黄宇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习汉语,并在2019年考取了黄会林教授的博士生;意大利的桑保罗从只会说“你好”“谢谢你”,到而今可以用中文流利聊天;西班牙的阿德里将作品《今天不会下雨》带到西班牙马拉加电影节,获得美食类最佳短片奖;巴西的尼西拍摄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在多个重要电影节获奖,并因此被业界“猎头”发现,获得了投资,开始了专业电影人之路。

  十年过去了,在拍摄过程中,外国青年们仍在惊讶着,惊讶中国的无现金交易、乡村天翻地覆的变化、沙漠植树造林的奇迹……可是,观感和语气却已全然改变。从误解到了解,从质疑到惊叹,刮目相看的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沧桑巨变。真听、真看、真感受,他们,看到了中国的转变,找到了一个个关于中国的答案,也必将会把这些答案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外国青年“看中国”,一条通向“美美与共”之路

  2020年12月18日,黄会林教授在《路:外国青年看中国》首映式暨2020“看中国”展映式上致辞  受访者供图

  从过去到未来,美美与共

  今年初,9位曾参与 “看中国”项目的青年导演再次来到中国,合作完成了一部名为《路:外国青年看中国》的电影。

  这里,有火车司机韩军甲与百年京张铁路的故事,有四川大凉山绿皮火车促进当地发展并给沿线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故事,还有中国各种各样桥的故事。

  美国导演约瑟夫6年前曾参加“看中国”项目,体验了天津的公交、地铁,用短片回答了“在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人们如何出行”的问题。6年后他则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拍摄过程中,他对“看中国”项目团队人员表示,两次来到中国,都能感受到中国建设交通网络的惊人速度和规模,“在中国期间,我的眼睛和耳朵重新被打开,我很欣赏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是的,这条“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中国与世界联通的路。这条“路”,是现实,也是隐喻。

  在黄会林教授看来,“看中国”项目也是一条“路”,一条秉持着中国“和”理念的路,一条文化、联通、友谊之路,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路。“中国的文化是鲜活的、独特的、说不尽的,它的影响是无形的。”黄会林教授希望,通过“看中国”这个项目,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力量,传播中国文化。

  当被问到希望“看中国”项目,希望世界未来是怎样的愿景时,黄会林教授借用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达了心中的美好图景。

  十年,深耕细作;十年,硕果累累。“看中国”这条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条路,纵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沟通交流,纵然还有隔阂、误解,但只要在路上,也终将会走向理解、和解。

  这条“路”,通往远方,通往美好。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