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71岁老人靠头条寻人找到烈士哥哥,父亲临终前交代“有机会去瞅瞅你哥”

2019-08-15 15:53:12  来源:北国网  编辑:董健雄

  71岁的姚景海决定出趟远门。

  之前,这位家住黑龙江桦南县的农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自己的老家辽宁兴县;现在,一辈子“面朝黑土背朝天”的他,准备带上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去往重庆合川。

  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手机上的一条弹窗信息——黑龙江佳木斯籍烈士姚景山安葬在重庆合川区,静待亲人祭拜。

  姚景山,是姚景海的亲哥哥。兄弟俩上一次相见,是56年前。

  从祖国的北端到大西南,这条路3300多公里,几乎斜穿了整个中国。1966年,姚景山为了建设新中国走过;1969年,姚景山的父亲参加儿子的葬礼时走过;如今,在生命的暮年,为了“山”“海”再相“逢”,姚景海也踏上了这段父兄曾走过的旅程。  

  “我想去当兵”

  8月6日这天早晨,吃过早饭,穿上平常不轻易穿的皮鞋、西裤和翻领T恤后,姚景海和儿子、儿媳,从卫东村的家中,出发了。

  卫东村,这个位于黑龙江桦南县的小村庄,是姚景海和哥哥姚景山长大的地方,也是这个故事的起点。

  兄弟俩的祖籍并不是这里,而是辽宁省兴县。母亲去世后,为了求生活,父亲带着两个孩子,来到这个村庄,靠种田维持生计。生活虽然贫寒,但也有不少温暖。在摸鱼抓虾、插秧玩耍中,日子一天天逝去。

  一转眼,姚景山就17岁了。

  这一年,姚景山已经开始跟着村里的木匠学习手艺,有了一技之长。这一年,经媒人介绍,父亲给他和同村的一个姑娘,订了门婚事。生活,在平静流淌中,有了期盼的烟火味。

  但转过年来,平静的生活就被打破。部队来村里征兵的消息,在年轻人中,迅速传播开来。在一片跃跃欲试的氛围中,姚景山也被感染了。

  “我想去当兵。”他第一次向父亲和未婚妻提出这个想法时,对方都有些犹豫。父亲担心他吃不了当兵的苦,未婚妻则舍不得与他分离。

  “我现在还年轻,当几年兵,为国家做贡献,回来之后,发展也更好。到时再成家也不迟。”姚景山的想法,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因为家庭成分好、个子高、身体壮,姚景山毫无悬念地被录取了。

  和大哥分别时的场景,姚景海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63年的冬天,整个卫东村都沉睡在皑皑白雪之中。15岁的姚景海,跟着村里的民兵队长和大队书记,坐着马车,翻过大山,走了12里路,将大哥送到公社。

  在那里,姚景山身穿军大衣、脚踏解放鞋、胸戴大红花,在乡亲们的锣鼓声中,和其他战友坐上了县里派来的汽车,踏上了从军之路。

  半个世纪的遗憾

  车子一路向北,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佳木斯市区。

  在这里,姚景海他们坐上了南下的高铁,于当天下午抵达沈阳北站;而56年前,姚景山则坐着汽车,继续往北,经鹤岗、伊春,最终到达位于黑龙江西北部的加格达奇。

  这是姚景山当兵的第一站,一待就是3年。由于入伍前就有木工的手艺,在部队里,他继续做着木匠活。前几年,姚景山几乎每个月都要给家里写信。信中,他总是告诉父亲和弟弟,自己在部队里吃得好、穿得好,让他们不用担心。

  3年的部队生活,在忙碌的工程建设中,倏忽而过。和姚景山一起参军的同村战友,都陆续退伍回来了。可未婚妻却迟迟没等来姚景山的身影。

  原来,因为表现优秀,姚景山被提拔为副班长,继续留在了部队!“整个桦南县,只有两个人。”姚景海说,之后,哥哥跟着部队南下,到了当时的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修筑襄渝铁路。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至重庆,自1968年4月开始修建,耗费11年才全线建成运营。线路全长897公里,要穿过武当山、大巴山等崇山峻岭,跨越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共有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45%。

  其工程之艰巨,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都属罕见。先后有8个师以及隶属铁道兵141个三线学兵连、2个独立团投入到铁路建设中。他们在深山荒林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连接鄂、陕、川、渝三省一市的交通大动脉。

  姚景山所在的解放军8715部队,负责的是三汇坝站沿线的建设工作。由于施工任务紧,当兵的6年间,姚景山没有回过一次家。直到1969年5月的一天,一个噩耗传来。

  那天,在公社开了一天农机车的姚景海回到家中,看到了大哥的行李和衣服,以及放在桌子上的奖状与照片。

  “大哥,你回来啦?”姚景海大喊了几声,可没有任何回应。

  父亲也不在家中,一股不祥的预感,开始笼罩姚景海的心头。

  几个小时后,父亲从公社回到家中,从他悲痛的神情和颤抖的声音中,姚景海获悉了大哥牺牲的消息。原来,姚景山在修筑一座桥梁时,由于意外,从40多米高的桥上,掉了下来。等人送到医院抢救,早已没了气息。

71岁老人靠头条寻人找到烈士哥哥,父亲临终前交代“有机会去瞅瞅你哥”

  (姚景山烈士墓碑)

  县里派了人,要跟父亲去合川,为大哥料理后事。姚景海也想去,可正值农忙,未能成行。

  没想到,这一遗憾,直到50年后,才得以弥补。

  大海捞针

  在沈阳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姚景海他们又坐上了高铁。16个小时后,终点是重庆。

  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山川和河流,姚景海想象着,50多年前,大哥坐着绿皮火车,是怎样从白山黑水一路晃荡到崇山峻岭的。和家乡的亲人相距如此遥远,他在那边过得还好吗?

  姚景海不是没有想过,去重庆看看大哥。他想,太想了。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亲兄弟,走了这么多年,哪有不想的道理?

  “以后有机会,你到四川瞅瞅你哥。”父亲临终前说的话,姚景海不敢忘记。

  可在卫东村,黑土地的肥力,一年不如一年。靠着几十亩薄田,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紧巴。重庆,一个藏在连绵山峰和湍急江流后面的地方,要怎么去呢?更何况,大哥具体的长眠之处,早已随着父亲的离世、陵园的搬迁,而愈发模糊了。

  这些年,交通是越来越便利了,可姚景海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凭着一个地名,拖着老迈之躯,要在崇山峻岭间找到大哥的安葬地,无异于大海捞针。

  寻找,没有方向;思念,却未曾断绝。

  每年清明,按照当地的习俗,家人都要在祖坟前为姚景山上几柱香、烧几叠纸。姚景海的儿子——40岁的姚风友记得,小时候烧纸时,爷爷总会让他在这些纸上写下“四川三汇坝革命烈士陵园”几个字。

  “四川在哪里?”“为什么要写这几个字?”小时候不理解,直到后来长大,他才开始明白,那是爷爷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悼念自己的儿子。

  在轻烟的升腾与缭绕中,半个世纪,仿佛弹指一挥间。山川、城市和道路,变了大样;他离开时的那个家,搬了位置;他留下的衣物和照片,也遗失了。

  关于姚景山,家中只剩下一张烈士证明。证明早已破损、发白、掉了字,但上头依稀可见的“姚景山”三个字,还在诉说着当年的壮烈和悲伤。

71岁老人靠头条寻人找到烈士哥哥,父亲临终前交代“有机会去瞅瞅你哥”

  (姚景山的烈士证明书)

  时间的洪流,奔腾而过,冲刷着一切。唯有身体里,相同的血脉,还留在河床底,等待着重新沸腾的一天。

  记忆在复苏

  这一天,终于在今年7月到来了。

  7月19日这天上午,太阳已升得老高。40岁的姚风友,正弯着腰,在农田里锄草。这时,口袋里的手机,响了起来。

  “一个朋友给我打的电话,说在头条上看到我伯父的名字了。”姚风友回忆道。放下手机后,他赶紧滑动手指。一条信息映入眼帘——黑龙江佳木斯籍烈士姚景山安葬在重庆合川区,静待亲人祭拜。

71岁老人靠头条寻人找到烈士哥哥,父亲临终前交代“有机会去瞅瞅你哥”

  (头条寻人发布并推送的寻人信息)

  原来,今年7月,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今日头条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开展“英烈精神归故里”公益活动。经整理核实,第一批为192个安葬在重庆市辖区内、有明确籍贯地且尚未联系上亲属的烈士,寻找亲人。依托精准地理位置弹窗技术,头条寻人“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陆续把这些烈士的信息弹窗到了烈士家乡。

  这其中就包括姚景山烈士。

  “姚景山,1945年6月出生,1969年5月9日因公牺牲,籍贯地是黑龙江桦南县金沙公社,生前隶属于8715部队,在国防建设施工中牺牲,安葬于重庆合川区三汇康佳烈士陵园。”阅读了详细信息后,姚风友确认,文中的烈士就是他的大伯。

  “是了,是了。可不就是我大伯吗?”姚风友再也不能安心锄草了。他放下了手中的活,跑回家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

  听到这个消息时,姚景海愣了许久。冷冻的冰山,在慢慢露出海面;尘封的记忆,在一点点复苏。等他回过神,对儿子说:“你快去联系一下。”

  按照文章末尾留下的电话,姚风友赶紧拨了出去。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是正在通话中。姚风友有些着急了,“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所以心里很着急。毕竟我父亲想了这么多年了。”

  过了半个小时,姚风友再次拨打了电话。这次,终于接通了。仿佛在大海中游了半天后,终于抓住了一块浮板。姚风友的心安定了。

  如今,坐在疾驰的高铁里,看着身旁的父亲那张黝黑瘦削的脸,姚风友的心更踏实了。

  “山”“海”重“逢”

  8月9日上午,在儿子和儿媳的搀扶下,姚景海拾着台阶,一步步向上。

  这里是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三汇镇的康佳烈士陵园,又被称作铁道兵重庆烈士陵园,里头安葬着为建设襄渝线牺牲的17位铁道兵烈士。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台阶的尽头,陵园门口两旁的石栅栏上,两行字在青翠松柏的掩映下,显得苍劲有力。

  当天,受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邀请,3名长眠于此的烈士的16名亲属,来到这里。自今年7月,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今日头条联合开展“英烈精神归故里”公益活动以来,不到一个月,已经成功找到了24名长眠重庆的烈士的亲属。

  “寻找烈士后人”项目是头条寻人于2018年7月发起的公益项目,借助今日头条的平台、技术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为烈士寻找失散亲人,帮助英烈魂归故里。姚景山烈士,恰好是“寻找烈士后人”项目帮助“回家”的第500位烈士。

  如今,在想了半个世纪,念了半个世纪后,姚景海的心愿终于要实现了。大哥的墓碑,就近在咫尺。

  白色的碑面上,刻着“姚景山烈士之墓”几个红色大字;墓碑的后面,是一座方形的水泥墓冢,大哥的遗骸,就长眠于此。

  “大哥,我们来看你了。”56年了,姚景海终于有机会说出这句话。话才说出口,声音已经哽咽。  

71岁老人靠头条寻人找到烈士哥哥,父亲临终前交代“有机会去瞅瞅你哥”

  (姚景海在大哥姚景山的墓碑前)

  向大哥默哀、敬献完花圈后,姚景海从背包里拿出一瓶烧酒,几袋水果,几块糕点,一一摆在烈士墓碑前。半个世纪后,姚景山终于再次“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紧接着,姚景海和儿子又拿出一个小盒子,里头装着他们从桦南县带来的黑土。手轻轻地挥,家乡的黑土撒进了墓园的一片蝉鸣中。

71岁老人靠头条寻人找到烈士哥哥,父亲临终前交代“有机会去瞅瞅你哥”

  (姚景海和儿子从家乡带来的黑土)

  此时,包裹着红布、写有烈士名字的盒子,早已放置在一旁。盒子里装着烈士长眠之地的泥土。这是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烈士亲属准备的礼物,希望他们将这些泥土带回家乡,埋在祖坟或为烈士修建的衣冠冢里,让烈士魂归故里。

  站在大哥的墓碑前,兄弟俩分别时的场景,又浮现在姚景海的眼前。

  “好好照顾父亲,我过几年就回来了。”56年前,在黑龙江的皑皑白雪中,姚景山对姚景海说。没想到,等兄弟俩再次相“见”,已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大山深处。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