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争当深化改革“排头兵” 730多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
2017-10-19 09:59:53  |  来源:湖北日报  |  编辑:李胜兰

  原标题:武汉,争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730多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

  武汉争当深化改革“排头兵” 730多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

  图为: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让市民享受更高效服务。(记者 倪娜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弦 通讯员 余博

  这是很不平凡的五年,这是“中国梦”在武汉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重大改革部署,以系统思维抓重点、推试点、破难点、消痛点、出亮点,六大领域73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60余项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和外籍人才引进等第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今年1月22日,在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报告中45次提到改革。全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怨、最恨、最急、最盼”的事改起,争当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整治“新衙门作风”,推进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开展“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选拔“狮子型”干部……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指出的“四个着力”,武汉正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拼搏赶超,改革奋进。

  聚力,现代治理的武汉实践

  改革,首先要聚力。

  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是为“新衙门作风”。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武汉召开大会,剑指“新衙门作风”,决定以作风建设“组合拳”推动干事创业拼搏赶超,把“官帽”用在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出台容错免责9项具体制度,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2月,武汉派出“108将”,15个基层作风巡查组赴各区,化解信访积案,严查“微腐败”,问题不解决不回来。截至8月中旬,全市查处作风和“微腐败”问题1233件次,化解信访积案1426件次,处理问题6272件。9月,第二批“108将”再次出发,扎进基层查问题,推动基层作风巡查常态化。

  有破必有立。改革需要闯将,识别重用闯将,本身是一场改革。

  8月31日,武汉提拔重用的108名“狮子型”干部上任出征。“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同时,邀请上级单位129名优秀干部到武汉挂职,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作风整治的同时,武汉不断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探索推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流程最简、审批时限最短、审批服务最优的城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极致办事体验。

  目前已经公布全市第一批“三办”清单9653项,平均每个事项办理时限压缩10.6天,周六、周日普遍开展延时服务。为了检验成果,武汉开展“三办”改革交叉体验,50名市区领导同志不打招呼、不亮身份,前往各政务窗口,代理或陪同办一件事情,提出116条改进建议。

  进到基层和企业的还有1000名局级干部、1万多名处(科)级干部、1000多名群团干部。截至9月,协调解决大型企业或重点项目反映的人力资源、审批服务、项目用地等方面问题3170个,为困难群众办实事8208件,解决小微企业反映的周边环境、融资、税负等问题8012个。

  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118个单位24小时在线驻守,工作情况每月排名。“十一”长假期间,入驻单位仍然在线坚守,330余件网民留言反映的问题被及时办理,不少问题当天反映当天解决。

  聚才,资智招商的武汉创举

  在经济发展方式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当下,全国各地都抢着招才引智。武汉最大的优势是科教资源。怎样把百万大学生留下来,怎么把丰富的校友资源激活,怎么让大量潜藏的科研成果就地迅速转化?

  坐拥“近水楼台”,武汉自然不能错失“得月”先机。武汉聚力创新驱动,推进“大学+”发展新模式,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优化人口结构,再赢第二次人口红利,努力走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在全国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首批12位院士担任顾问团,推动院士“才”富变成武汉财富,院士科研成果变武汉发展成果。

  凭毕业证即可落户、购房租房“打八折”、出台最低年薪指导标准……本月11日,武汉发布留汉大学生新政“升级版”。截至目前,武汉已推出3605套人才公寓,1月至8月,全市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15.4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8%;大学毕业生在汉新落户5.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11%。

  大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努力把智力密集优势变为武汉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特别是充分挖掘校友资源这个“金矿”,举办校友资智回汉专场签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大名校校友投资签约4100多亿元,校友经济激活武汉“新脉动”。

  人才荟萃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以新近毕业大学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这些“新四军”为主体力量,发挥“名家、名企、名品”标杆引领作用,主攻“四新”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全市1-8月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5%以上,新民营经济已成为创业创新创富的“发动机”。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关键在人才。在广阔的农村,回应着同样的时代召唤。

  归园田居,是很多人的向往,“回乡能人”许江将这一切变成现实。由许江投资建设蔡甸区大集街武汉花博汇,一期投入4亿元,租用农房178栋,流转土地1800亩,带动周边近500名农民就业。一批音乐、陶艺等创意企业和近百名“网红”集体入驻,“网红小镇”令人惊艳。

  针对城郊11万多栋农房闲置问题,武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大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资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三乡活动”今年预计增加农民收入13.8亿元。

  聚心,美好家园的武汉畅想

  上月12日,一则消息刷爆朋友圈:明年1月1日起,武汉全面停止“九桥一隧一路”ETC收费,有效降低群众出行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

  同时,武汉积极探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综合医改新模式,大医院和小医院组成“医联体”“健联体”,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把“幸福食堂”开办到老人身边,“互联网+”、医养结合等特色养老新模式,让武汉成为全国唯一集聚近4年来所有国家级养老改革试点的城市;组织万名警察进社区、入网格,武汉连续4届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城市,第二次捧得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65岁居民欧阳燕玲在青翠苑小区住了20年。她说:“‘红色物业’来了,党的关怀就在身边。几个月前,我们这里还是车乱停、路难行,如今,小区旧貌换新颜。”

  推进“红色物业”,聚焦社区物业管理不规范、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缺位的问题,江岸区率先招聘大学生加入物业管理队伍,560个老旧小区、弃管小区实现物业全覆盖,被中组部评价为“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的创新举措。

  为了让每一位武汉人听见这座城市幸福的回响,山水形胜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亮点城市。

  建立“四水共治”的统筹协调机制,全面落实湖长制、河长制,系统做好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工作。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全球眼光、世界一流标准打造“长江主轴、长江新城、东湖生态绿心”的百年亮点区块。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打好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建设“安澜长江、清洁长江、绿色长江、美丽长江、文明长江”,以世界大河治理的最新成就,托起伟大的城市梦想。

  省全面深化改革评估中心执行主任叶学平说,统计表明,近年来武汉的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在全国排位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武汉人民对改革的满意度持续上升,这证明,改革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