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天津:“文旅结合”张扬运河新魅力

新华网2019-04-11 09:02:05

  新华社天津4月10日电(记者周润健)“对西青人来说,大运河是母亲河,是生命之河,哺育了西青人民。很多老百姓都能讲出一段与运河有关的故事来。”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之梅说。

  千年大运河碧波荡漾,流过天津市西青区。有着“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的石家大院就坐落在运河岸边。暮春时节,石家大院花团锦簇,杨柳依依,景色宜人,不时有游客进出,感受这座古建筑的恢宏气势。

  西青区境内大运河总长度约34公里。其中,杨柳青节制闸至西营门街密云路桥约16.5公里河段,于2014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运河岸边拥有石家大院、安家大院、董家大院、文昌阁、如意大街等多个历史人文景观,可谓“运河所经皆故事”。

  “石家大院修建于1875年,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见证了大运河昔日的繁华盛景。”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副馆长项岩松说,1991年石家大院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西青区一张旅游和文化名片。“近年来,随着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来大院的游客逐年增多,最近几年每年的客流量都在30万人次左右。”

  大运河不仅滋润了这里的杨柳青古镇,也孕育了享誉海内外的“杨柳青年画”。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南方的纸张、水彩,沿大运河运抵这里,杨柳青年画因之而兴。伴随着乾隆年间第一家年画店铺“戴廉增画店”的兴建,杨柳青年画得到空前发展;以杨柳青为中心,“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

  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吃运河水长大。他认为,正是门前这条大运河,让杨柳青年画有了包罗万象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他感慨:“没有大运河,就没有杨柳青年画。”

  为了保护好大运河,近年来,天津充分挖掘、整理其历史文化,利用其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与城市的发展相配套、相依托、相交融。

  “西青建立了大运河档案室,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落实好大运河沿线建设项目报批工作,并将大运河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统一管理中。通过向全国大运河流域省市征集文章、照片、视频和拍摄专题片,为开发利用大运河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保障。”张之梅说。

  “野水千帆集,人生沸暮烟。”如今的大运河虽然不复昔日盛景,但正实现“华丽转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近年来,天津积极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建成了一批以大运河为主题主线的北运河郊野公园、北运河桃花堤、“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御河景观、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文化公园。

  清波荡漾北运河,一河美景一河歌。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主要流经北京通州、河北香河、天津武清等地。其中,武清段全长62.3公里。

  为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武清区投入巨资对北运河开展筑坡、景观绿化、节点建设等工作,积极打造旅游带,沿线目前已建成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潞水樱花园、湿地百草园等多个精品节点。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记者驱车来到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放眼望去,静静流淌的运河,水面如镜,波光粼粼。游客络绎,享受浓浓春光……

  “以‘生态观光、郊野体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北运河旅游带正在形成,成为人们郊野生态休闲游的重要首选之地。”武清区文化和旅游局魏建勇说。

  在对运河文化带进行建设的同时,天津也注意加强对运河本体及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深入普查大运河沿岸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完善的保护单位和名录体系。

  “依托大运河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我们将运河沿岸非遗项目通过展览、论坛、演出等形式集中展示,提升了社会和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使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宣传、保护与传承。”张之梅说。

  记者了解,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北运河,武清区计划于运河驿站、武清城区段及河西务三处设立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志碑,形成独特的运河景观。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如今,天津这座运河之城,正在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中找到新的平衡点,为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以崭新的姿态,张扬运河新魅力。

阅读
 
编辑:葛宁远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