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江苏南通:谱写追赶超越新华章

新华网2019-03-11 09:32:07

  原标题:江苏南通:发展经济枢纽,谱写追赶超越新华章

  2月12日上午,通州湾新出海口项目建设现场,涛声阵阵、机声隆隆,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南通市在这里举行重大交通项目集中开工。

  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一期工程大型临建工程、洋口港区黄海二桥项目、高铁南通西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当天全省13个设区市共集中开工41个重大交通项目,南通占了7个。

  南通地处江尾海头,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全市上下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热情持续不减,交通优势逐渐凸显。交通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新一届市委提出,要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奋力建设经济枢纽,打造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

  谋大格局,加快发展枢纽经济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通因区位优势和机遇“风口”而让人艳羡。然而自我审视,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创新指数,南通在全省并不突出,经济、产业发展与苏南比有落差,内部比也不平衡,机遇优势没能最大限度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

  南通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对照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在全市上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研究探寻奋斗新时代的发力点、突破口,提出把发展枢纽经济作为实现追赶超越的战略路径。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是江苏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出江入海的门户,处于江苏沿江由东向西、沿海由南向北的龙头位置,位居“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发展枢纽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2018年,南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27亿元,正向GDP万亿俱乐部迈进。诸多机遇蕴含着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巨大红利,为南通枢纽经济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枢纽经济发展一般分为起步阶段、转型阶段和腾飞阶段。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认为,“当前南通正处在枢纽经济转型期,要在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着力把交通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把物流优势转化为对重大产业吸引力的优势,也就是转化为经济优势。”基于这样的判断,南通提出 “3+3+1”的枢纽经济发展格局。第一个“3”,就是构建空铁、江海联运港口、互联网三大枢纽。第二个“3”,就是以制造业为重点,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1”,就是打造一个增长极,形成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经济枢纽,也就是建成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

  建大枢纽,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2018年,南通交通建设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7月,江苏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推进通州湾海港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通州湾打造江苏新出海口。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位于苏通大桥下游长江边的通海港区码头一片春意融融,巨大的货船、耸立的岸桥、整齐码放的集装箱,和江天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绚烂的油画。这座去年6月底刚刚开港的港区,是南通打造枢纽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去年6月30日,南通港口发展翻开崭新篇章,由南通港集团与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南通港通海集装箱港区开港。位于市区的狼山港区集装箱运输功能将整体搬迁至通海港区,其他散货码头也将逐步搬离市区,老港区产业岸线将调整为生活生态岸线。

  通海港区是南通实施交通转型、建设江海联运枢纽迈出的重要一步。南通市加快港口一体化改革,整合优化江海港口资源。在沿江,通海港区预计2020年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200万标箱,远期吞吐能力达400万标箱。在沿海,按照国际一流水平推进通州湾海港建设。推动港口和物流园区联动发展,加强与太仓港合作,打造江苏新出海口、长江下游的江海联运重要枢纽。

  南通积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空铁、江海联运、互联网三大枢纽“多点发力”,力求实现优势互通互融。在空铁枢纽方面,深入南通新机场规划研究,推动北沿江高铁南通段尽早开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机场”,与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快速联通,目标建成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推动铁路网、公路网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配套、相互支撑,加快完善“外成环、内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在互联网枢纽方面,发挥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效应,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目前南通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8680G,实现千兆到楼宇、百兆进户,光纤覆盖能力达100%,建成两条国际互联网出口专用通道,南通电信、移动、联通三家运营商均实现了与上海城域网的直达互联,华为、阿里等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在南通集聚。

  抓大项目,培育地标性大产业

  枢纽经济,枢纽是基础,经济是目的。在南通,三大枢纽正日益发展成为产业的吸附器、转换器和辐射源。

  这在正处于加快开发阶段的通州湾得到印证。去年7月,总投资超千亿元的中天钢铁精品钢生产基地项目落户通州湾。中天钢铁是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无论在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水平上,还是在产品的品牌和品质上,都处于行业第一方阵。南通市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发挥枢纽效应,狠抓招大引强,去年,新引进超亿美元外资项目38个、超50亿元内资项目8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聚焦设备投入、转化达产、重特大项目数等考核指标,引导项目建设量质并举。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度述职已形成机制。

  项目仅仅是产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当前,南通正按照省委提出的“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的要求,从“龙头企业+龙头项目+产业链整合+创新平台”入手,突出重点,全力攻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龙头中天科技十年磨一“棒”被业内传为美谈。通过专利技术从引进、消化并进行自主创新,中天科技摘取了光纤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实现了光纤预制棒国产化。专家认为,这在整个行业乃至国家都有重要示范意义。

  南通的制造企业,成为行业冠军、小巨人企业的群星璀璨,但像中天科技这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龙头型制造业企业还不多。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大企业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将梯度培育一批500亿、200亿、100亿、50亿级规模工业企业。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去年9月12日,南通中央创新区举行招商推介会,其发布的五大科技人才政策在科创界激起圈圈涟漪,获得啧啧称赞。中央创新区是南通市建设创新之都的“破题之作”“点睛之笔”。南通市以中创区、高研院建设构筑高端创新平台,在中心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包括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着力构建“双招双引”系列政策体系,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目前中创区基础设施正在加快推进,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自动化所、上海技术物理所已经签约。中央创新区将打造成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未来城市新核心。(汤晓峰)

阅读
 
编辑:葛宁远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