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探寻上海的魅力密码——红色地标中的“开放”元素

新华社2018-10-22 09:27:16

  新华社上海10月21日电(记者杨金志 郭敬丹)打开最新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387处红色文化资源一目了然。摩天大楼旁、花园洋房内、石库门建筑里,沉淀着历史的红色地标坐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开埠以来,上海始终很“洋气”,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从海外传入中国,第一站就是上海。今天,上海的红色地标中依然充满开放元素,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水乳交融,让这座国际大都市永葆活力。

  走进这些红色地标,人们细细体会就能发现,它们虽各自在一方守护历史,却从未停止开放的脚步:去交流、去合作,以创新讲好红色故事,服务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红色地标既是庄严肃穆的,也是年轻活泼的。近日,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就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了一次“快闪”。表演者在一楼展厅唱响该剧主题片段,当歌剧演员们唱着《国际歌》走出时,不少现场观众也一起哼唱起来。

  “快闪”活动之外,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直在打造着电影党课、“忠诚与信仰”情景党课等形式多样的“初心教育大课堂”。“我们要继续通过浸入式的体验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者激情澎湃的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宋依璇说。

  截至目前,一大会址纪念馆今年已经迎来了约120万人次的参观者。11月,特展《日出东方——近代上海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将与参观者见面,展示上海这座城市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由来。

  “可以说,上海的红色基因与其开放的城市精神紧密相连,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也是融为一体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

  在上海,很多中外人士感慨很深的一点是:日常生活中的双语服务很到位。在这方面,上海的红色地标也不落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有一支双语讲解队伍。“外国参观者往往会有不同的认知角度,因此我们很注重转换思维,选择容易被外国游客理解的切入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工人运动史。”陈列馆主管徐煜说。

  红色地标集聚精神力量,也在辐射真理之光。上海的繁华闹市区,渔阳里老石库门建筑是一个召唤、塑造、成就“新青年”的地方。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所在地,渔阳里见证着薪火相传的岁月。“这里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到附近的中学为学生们上团课,把历史‘带出’渔阳里,把青年精神向更远的地方传递。”纪念馆负责人说道。

  而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在培养一批小小双语讲解员,并在此过程中把爱国教育辐射到纪念馆周围的学校。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宣教陈列保管部副主任赵晨雯说,孩子们从小受到红色地标的滋养,对祖国的历史会有更加真切的感受。

  华山路上的上海蔡元培故居陈列馆,吸引着许多境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工作人员会不断丰富拓展讲解内容,一次详尽完整的讲解大约需要45-50分钟。“蔡元培先生主张治学要兼容并包,他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中外文化。”陈列馆主管金呈说,上海有很多这样的名人故居,蕴藏的开放包容精神自然也是陈列馆的基因。

阅读
 
编辑:李胜兰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