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武汉:唤醒“沉睡的风景” 积蓄乡村振兴新动能

新华网2018-10-17 09:38:40

  新华社武汉10月16日电 题:武汉:唤醒“沉睡的风景”积蓄乡村振兴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廖君

  数十个进口品种、近50万株香水百合在四季花海里集中绽放,繁花似锦,获得不少游客的赞叹。今年国庆仅7天时间,地处武汉蔡甸区大集街天星村的花博汇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

  花博汇所在的天星村原本只是武汉近郊普通的农村,房屋破旧、道路狭窄、田园荒芜、村容村貌破败。2017年,在武汉市实施的“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简称“三乡工程”)推动下,有企业在不改变农民宅基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对村里的闲置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将天星村改造成为一个集花卉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体验、美丽乡村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武汉市蔡甸区委书记陈新垓介绍说,花博汇一期投资4亿元,整村租用农房178栋,流转土地1800亩。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花博汇已吸引市民、回乡能人和企业家100余人进驻,从事陶艺、文创、教育、婚庆、摄影等创新创业,带动周边500余名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创业,其中贫困人口12人。如今的天星村风景秀丽、文化独特、艺术氛围浓厚,已经成为鲜花主题综合休闲度假区。

  近年来,闲置农房沉淀不活、工商资本下乡热情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困扰乡村振兴发展。据统计,像天星村一样的空闲农房,武汉市有11.36万栋,此外,还有大量闲置土地及山林等稀缺生态资源长期“沉睡”亟需开发。

  如何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农民在资源开发中加快增收?靠政府投入,财力不堪重负;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杯水车薪、力量分散。

  2017年以来,武汉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并密集出台“黄金二十条”“钻石十条”“能人回乡四张牌”“发展农业共享经济”等激励政策。如,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和闲置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的能人,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盘活当地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带领农民多方面增收致富,推动农村整村改造发展。

  武汉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三乡工程”取得了“市民享受、村民受益、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城乡一体”的初步成效。2017年全年武汉“三乡工程”共吸纳社会资金160.1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4.21亿元;农村空闲农房签订出租协议10078户,年租金达到1.49亿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总额达到22.12亿元,全市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82亿元。有力推动了武汉的“三农”工作,预计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0元,增长8.5%。

  50岁的陈艳华在花博汇花食街经营一家“老街私房菜”,她说,进行改造后,明清风格建筑林立。“以前居住环境没有现在好,出门买个菜都非常不方便。现在花博汇建起来了,环境变好了不说,我们也不用再四处打零工了,可以自己做点小生意。”

  “三乡工程”提振了乡村旅游。武汉黄陂区木兰花乡旅游发展公司办公室主任江珊介绍说,杜堂村“美丽乡村+市民下乡”的模式,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从根源上解决了村民的增收难题。自村湾改造以来,这里户均年收入增至6.2万元,带动周边近500名农民就业。

  目前,武汉有94个村湾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新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设施,进一步拉动了企业投资农村的积极性。而这一项目市级财政资金只投入了8.25亿元,吸引社会投入资金达67.55亿元。

  “三乡工程”吸引企业家、青年创业者、普通市民等各类群体参与其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回乡创业的能人。他们中间,有的曾是房地产老板,有的是大学生、公务员、教师。选择回乡创业后,他们深入农村、扎根农业,为武汉农村产业及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理念、新业态、新动能”。

  23岁的邓琪大学毕业后和同学来到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项山村,租了一栋空闲农房作为创业基地,成立了科技信息服务公司。说起公司未来发展,邓琪信心满满:大城市的“互联网+”已经运用于各行各业,互联网公司层出不穷,竞争激烈。“小城镇和农村还是一片价值洼地,市场空间很大。”

阅读
 
编辑:李胜兰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