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文化遗产需重视学术转换 浙江嵊州聚焦“唐诗之路”

中国新闻网2018-10-09 09:45:38

  中新网绍兴10月8日电(见习记者 项菁)“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突出优势,长期以来,中国文化遗产工作普遍存在重保护轻利用、重学术研究轻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现象。”10月8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在“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成立大会上表示,“活化”文化遗产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唐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是最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在开发利用、学术转换文学遗产唐诗上,浙江省于1991年起,开启一条独特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自钱塘江经过绍兴,而后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达新昌,直至台州天台以及温州的诗意之路。

  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叶菁介绍,“浙东唐诗之路”与“丝绸之路”一样,是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

  “传承与弘扬唐诗文化需结合地方特色。”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表示,素有“千年剡溪唐诗路”之称的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启动了“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这将系统性地传播、弘扬唐诗文化,是一个经典案例。

  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据初步整理和考证,截至目前,唐代吟剡诗人158位,诗篇542首,嵊州市剡溪已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据悉,“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智库建设旨在全面挖掘、整合、开发剡溪的深厚文化底蕴,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浙东唐诗之路”景观带建设。

  无疑,“浙东唐诗之路”会逐步“活化”唐诗文化。然而,如何切实让文化遗产古为今用,亦为唐诗学术研究成果转换的关键。

  以“丝绸之路”为例,陆建松介绍,伟大的丝绸之路,不仅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中国与亚欧大陆的国际贸易,更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传播、交流融合,“‘唐诗之路’应以讲述其文化文物故事为契机点,从影片、动画形式,文化故事讲解词,以及文创产品等方面发力。”

  叶菁则表示,加强“浙东唐诗之路”建设,需促使沿线各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建立保护开发工作协调机制,使该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浙东唐诗之路’的科学开发利用,将服务当今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阅读
 
编辑:尹红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