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发挥一核作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北京城市的战略定位是“四个中心”,重点任务是履行好“四个服务”,根本目标是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使北京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结合全球范围内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经验,京津冀打造以首都为核心世界级城市群思路是:进一步提升北京的辐射带动能力,消除三省市之间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加快更多新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发挥京津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河北城市发展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间功能分工与城市体系,打造拥有高品质生活、人产城高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城市魅力彰显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强化北京核心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北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向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低碳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努力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强化北京的国际交往功能,全面提升京津冀国际交往的软硬件环境,推进服务标准、市场规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规范,建立一体化的市场机制和制度保障。打造高端国际交流平台,吸引国际组织总部落户京津冀,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二、消除有形无形壁垒,加速要素区际流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应通过科学规划、改革体制等,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化、全覆盖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形成统一开放的区域交通格局。通过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和便捷畅通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通用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缩短超(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通勤时间和通勤成本,促进人口、产业、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够在城市群内的快速、有效、便捷流动,为推动经济向高端转型提供基础支撑。
三、缩小河北与京津差距,提升承接能力。通过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发挥京津双城的高端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沿主要轴线打造承接非首都功能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提升交通沿线的中心城市功能和培育一批中小城市,由此逐步推进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逐步形成,改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升区域的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河北城市、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缩小河北各市与京津两市的发展差距,促进整个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在此基础上,构筑起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产业分工互补、城市功能相互配套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河北选择一些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地区设立新区,通过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聚集,是加快河北省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打造四圈空间格局,实现功能互补。第一层是20千米核心功能圈。这是京津冀连接世界、发挥全球城市核心效应的核心区域,在空间上主要包括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和一主(中心城区)。通过优化功能、提升品质以及增强城市活力,进一步巩固北京的全球竞争力、话语权和影响力,以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大国首都和全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
第二层是20~50千米都市功能圈。主要覆盖了“一核”“一主”“一副”和北京周边的七个新城以及廊坊北三县。要依托轨道交通、市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线路将核心区、中心地区、边缘组团以及周边新城等功能板块连接起来,同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一翼、并依托首都第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廊坊城区、北三县与北京同城化发展,在周边建设一定规模的特色小镇和“微中心”,共同形成北京的大都市功能圈。
第三层是50~150千米协作功能圈。这是京津冀服务国内、承载国家重要战略的联动发展区域,基本覆盖了未来京津冀城际铁路交通一日往返可达的大首都生活圈,也包含了京津双城、保定、唐山、廊坊等区域中心城市和多节点城市、雄安新区以及西北部的部分生态保护区,是未来京津冀城市群高度同城化和功能协作一体化的巨型城市区域。
第四层是150~300千米辐射功能圈。这是京津“双城”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包括了京津冀的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石家庄、邯郸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衡水、邢台、承德、张家口和秦皇岛等多个节点城市。应考虑优先将一些具有产业梯度和互补性的制造业布局在这一圈层,而生态休闲旅游型的产业则要加强与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的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