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安徽休宁新安江流域生态文明的“变革”实践之路

中国新闻网2018-08-03 08:59:19

  只为源头活水来——安徽休宁新安江流域生态文明的“变革”实践之路

  中新网安徽休宁8月1日电 题:只为源头活水来——安徽休宁新安江流域生态文明的“变革”实践之路

  作者 余皓 陈佳

  “往上再往上/就是新安江源头/我要风尘仆仆/像一位旅人/突然就闯进了/神秘的怀玉山/目光开始清澈/我看见母亲般的六股尖……”站在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瀑布下,本土诗人墨父写下这样的文字。

  六股尖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发源于此的新安江,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被誉为黄山人的“母亲河”。同时,它还是浙江省钱塘江正源和千岛湖最大的入境河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过去6年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中,休宁县全面加强新安江源头生态保护,站好了“第一岗”。

  山变绿:从“砍树卖钱”到“护林增收”

  “我们将全县划分为‘一山一源一湖三区’六大区域,实行三级林长制,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休宁样板。”在休宁县流口地区的莽莽林海中,该县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

  封山育林1.2万亩,建成国家储备林2187亩,开展横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开展日常水环境、鸟类和湿地植物动态监测及有害生物清理……有着“徽杉仓库”之称的休宁县,其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一直处于进行时。

  同时,休宁县还重点打造木本油料、中药材等绿色特色产业,2017年以来,全县新增林下经济基地面积1125亩,祖源、右龙、源芳等乡镇生态休闲旅游加速发展,2017年全县森林旅游收入达6.29亿元(人民币,下同),实现了由“独木支撑”向“多轮驱动”的产业结构转变。

  水变清 产业变优:一条鱼带来的裂变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斑驳地照映在河面上,成群的野生鱼儿游弋在清澈的水中,微风过处,细浪跳跃,搅起满河碎金。在如今的休宁,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6年前,板桥乡农民程树礼曾是众多“电鱼者”中的一员,如今的他却是乡里护渔队队长。“电鱼毒鱼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把鱼儿当宝贝来爱护,现在野生鱼有10多个种类呢!”程树礼很是开心。

  封河禁渔、增殖放流、流域联防,去年以来,休宁县组建护渔队39支、成立群众性护渔组织6个,年均投放各类鱼苗120万尾以上。数据显示,目前该县237条河流地表水环境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

  得益于优良的源头水质,从2012年开始,休宁县大力发展山泉流水养鱼产业。目前,泉水鱼的市场价格可以达到80元/公斤,预计2018年可实现综合收入2亿元,带动该县15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

  同时,休宁县还成功申报了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功获评“中国山泉流水养鱼第一县”。

  百姓变富:好山好水带来好收益

  张金开是鹤城乡右龙村民,种了一辈子茶的他算了一笔账:“2011年,我每采摘一斤鲜叶只能卖到40元,今年一斤鲜叶收购价是150元,价格翻了三倍还要多。”在他看来,收入的倍增要归功于家乡的生态环境好。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休宁县的茶产业风生水起,目前已发展无公害产地认证茶园14.3万亩、有机茶园颁证1.4亩,2017年,全县茶农人均收入5362元,比2012年增长了50%。

  好生态不仅孕育了好茶叶,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2017年,休宁县接待游客530万人次、总收入41.9亿元,当年11月,休宁被中国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观念变新机制变活:内化于心的绿色生活

  10个矿泉水瓶兑换1支牙刷,5节旧电池兑换1包盐……2016年7月,休宁首家垃圾兑换超市在流口镇流口村诞生,如今,这一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的“垃圾兑物”模式,已在全县各处落地开花。

  作为安徽省第一家为保护水环境而成立的基金会,黄山市六股尖水环境保护基金会于2016年2月成立,每年向当地保洁员、“宜居人家”和先进生态村发放“生态红包”,如今已累计发放45.66万元。

  “从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在全县上下凝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共识,从而让保护生态成为一场全民的自觉行动。”休宁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休宁县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县还将围绕打造长效、拓展、推广版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让新安江源头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编辑:李胜兰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