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嘉峪关绿色“进化论”:从“八棵树”到“满眼绿”

中国新闻网2018-07-31 09:05:23

  中新网甘肃嘉峪关7月30日电 (魏建军 徐雪 邓斐扬)“曾经的‘八棵树’,如今已经被林木葱茏的绿色包围。”今年92岁的郑占乾坐着轮椅,在儿子郑玉生的陪伴下,望着这一排曾经用汗水浇灌过的“绿色城墙”,内心难以平静。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自己也没有想到,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和江南水乡一般被绿色环绕。

  7月30日,记者来到了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段的嘉峪关市,这里风沙大、盐碱严重,年降水量88.4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以上,在这里,“植树远比生娃难”。也正是这样的艰苦环境,涌现出了一批批像郑占乾一样的造林人。

  在嘉峪关西郊,国道312线之侧,有八棵树一字排开,挺拔高俊,枝干粗壮,单人不能和抱。这八棵树,就是郑占乾和工友们在上世纪50年代栽植的。

  郑占乾回忆,那时风沙弥漫,他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沙土,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不曾想,这些枝条从那时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在一代代养路人地精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一壶水,一口干粮再加‘11号’,‘11号’就是两条腿,需要徒步15公里路去植树。”嘉峪关公路管理局局长杨向军介绍说,那个年代,不是一般得苦,往西走,越来越荒凉。正是因为第一代养路人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上播撒了绿色的种子,才让今日的戈壁“黄绿交错”,甚至在个别地方,葱郁早已覆盖了黄沙。

  今年68岁的徐德福1970年就开始了自己的养路生涯,他说,虽然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即使修了路,如果没有广袤的植被保护,很快也就被黄沙吞噬了。近40年的时间,他和工友们栽下了无数棵树苗,一起见证了嘉峪关道路的四通八达。“古丝路再现繁华。”他说。

  “它们比我大几个月,就和我的兄弟姐妹一样。”郑玉生说,老爸曾告诉他说母亲怀孕四个月的时候,一起种下了这几棵树,他们家三代“养路人”与路和树有着不解之缘。如今老爹年事已高,自己也已退休,但侄女依然在公路养护的道路上播撒着“点点绿色”。

  嘉峪关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沈维宏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一代代嘉峪关公路人传承“八棵树”精神,甘当路石的初心,扎根戈壁,在荒滩上铸就了通衢大道,为保障嘉峪关甚至“丝路大通道”做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李胜兰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