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人民网2018-07-04 14:15:12

  原标题:阿拉看环境|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上海的城市绿化水平,从“量”和“质”两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经超过8.2平方米,城市森林覆盖率增至16.2%。特别是近三年,上海每年新建绿地均超过1000万平方米,2017年更是达到1358万平方米。这对于人口密集、城市绿化基础曾经薄弱的超大城市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而很多人或许不知,改革开放的40年来,上海大部分公共绿地,都出自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之手。

  上世纪80年代初,刚从学校毕业的朱祥明被派到当时的市园林设计院,从技术员做起,到现在成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一干就是一辈子。熟悉朱祥明的人都知道,每次出差在外,或下到工地,他都会随身带着相机,抽空捕捉在工作生活中的镜头,记录在路上的风景。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滨江森林公园一隅(图片均由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提供)

  1946年,市政府设立了园场管理处造园科,那是市园林设计院的前身。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老一辈的园林工作者勤奋耕耘,开创了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批海派园林经典示范作品。上海市民所熟悉的西郊宾馆、滨江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东安公园、人民广场改造等项目,既有中国园林的神韵,又有现代城市公园气息,为后来上海城市绿化的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仔细探究下,不难发现,每个时代的园林设计,都有着特定的时代“烙印”。下面,跟随着园林设计院的几件经典作品,悉数上海园林的发展变迁之路——

  80年代:赋予传统园林新的时代内涵

  按照市政府的总体思路,上海的园林设计不光要体现生态价值,还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传统园林和古典建筑设计技艺的重任,并且要赋予传统园林以新的时代内涵。上海大观园就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一件古典园林杰作。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上海大观园位于青浦区淀山湖风景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中国清代名著《红楼梦》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建筑群,历经七年建设完成,呈现皇家园林气派,兼有江南园林特色,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的综合性旅游景点。

  “这个项目,除了考验建筑师、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古建筑营造的能力之外,还要综合考验设计师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修养与功力。”朱祥明说,为了更好地把《红楼梦》文字所描述的主要几组建筑还原、展现,主创设计师至少通读了三遍《红楼梦》,以研究小说原作,并不断与各路“红学专家”反复探讨,精益求精,力求把一个仅仅是文字描绘的场景空间完美展现。“即使是庭园周边的植物配置品种的选择、植物组合的形式,都力求在原著中找到依据。”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如今,漫步在大观园里,沿着曲径通幽的假山洞路,踱步经过蘅芜苑、潇湘馆、紫菱洲、秋爽斋……聆听红楼曲,品尝红楼宴,观赏红楼屋,扮个红楼人,自有一番红楼情趣。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90年代: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和谐共存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走进大自然的需求越发强烈,大家十分渴望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这个时期,上海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1995年建成开放的上海野生动物园,是一座集野生动物饲养、展览、繁育保护、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主题公园,也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点。

  “我们不仅要创造一个供游客观赏动物的场地,更是在构建一种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动物与植物三者和谐共处的生活模式。我们要创造的是一幅游客在景色宜人的环境中与动物近距离的接触、沟通、互动、欢乐嬉笑的场景。”朱祥明坦言,在目标实现的背后,倾尽了设计师们的聪明才智。“游客希望与动物的距离是‘无限近’,设计师的安全目标是‘零危险’,为此在凶猛动物展区只能‘把人装进笼子’让动物来观赏了。”

  经过20多年的实际运营,证明这种把游客、动物、绿化环境与自然融于一体的设计理念与探索是成功的。

  新世纪: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

  现今被称为广场公园的延安中路绿地,上海市民不会陌生,这片建于世纪之交的大型公共绿地,总占地面积28公顷,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绿肺”。它的建设,充分贯彻了当时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首次实现了国内特大型城市中心区“拆房建绿”的重大创新,呈现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新面貌,开创了我国中心城区大型公园绿地全开放的先河,至今仍是国内同类项目的典范之作。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延中绿地建成后,国内外很多城市前来考察。在赞叹上海也有了“中央公园”之余,他们大多不会想到,绿地的前身,是一片倒马桶、生煤球炉的老城厢,也是上海旧房危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生态建设的规划有了,但实施起来阻力不小。当时延中绿地拆出一亩空地,平均要动迁40户居民,一户要补贴20万元。一亩地800万元的拆迁成本,在90年代是天文数字。而且“人往郊区走,树住市中心”,这破天荒的大胆举措,老百姓能理解吗?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城市决策者理解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将公用事业改革中“挤”出的资金,投入到造绿中。2000年1月20日,在动迁了10000多户居民、4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后,延中绿地动工了!

  延中绿地的建设,充分贯彻了当时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首次实现了国内特大型城市中心区“拆房建绿”的重大创新,呈现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新面貌,开创了我国中心城区大型公园绿地全开放的先河,至今仍是国内同类项目的典范之作。

  跟着时代的“烙印”看上海绿地变迁史

  延中绿地的建成,也拉开了上海建造大型绿地的序幕,此后数年中,上海市中心出现了多片“都市森林”。如今的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曾经的“一双鞋”到“一张报纸”、“一张床”,目前已经达到8.2平方米。

编辑:葛宁远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