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对口办专业 同上一堂课:中国高校助力“一带一路”播种友谊之花

新华社2018-07-04 09:12:54

  新华社南京7月1日电(记者陈席元、李江涛、俞俭)杨奕志、方晗兮、欧阳鸿飞,看到这些充满中国味的名字,你可知他们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东帝汶?近年来,中国高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敞开留学大门,面向基础设施领域培养大批专门人才,通过开展趋同化融合教育,中外学生同上一堂课,互帮互进,播种友谊之花。

  “一带一路”沿线人口稠密,不少国家仍面临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江苏大学打造农机教育品牌,积极吸引沿线国家生源,留学生规模从2010年的20个国家、150余人增长到2017年的118个国家、2580人,其中学历生1852人,数量居江苏高校首位。

  针对留学生个性开朗的特点,江苏大学开展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特色的“三自”留学生培养体系,鼓励留学生成立各类互助组织。“牵手走世界协会”主席谈伟来自加纳,也是所在年级的留学生班长。在他的号召下,“班长俱乐部”邀请成绩好的留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专业结成学习小组,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江苏大学探索趋同化管理的融合教育,鼓励中外研究生混合编班,相互学习。全校建成14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700余门英语授课课程,所有硕博项目都对接受英文授课的留学研究生开放。

  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丽丽来自津巴布韦,她学习成绩优秀,能歌善舞,掌握九种语言,尤其精通汉语,先后两次获得来华自费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凭借自己的语言优势,丽丽成为校园“英语角”和“汉语角”的“兼职教师”,既辅导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还帮助其他留学生学习汉语,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友谊使者。

  江苏大学的实践是中国高校助力“一带一路”培养对口人才的缩影。近年来,通过合作培养、精准招生等渠道,更多海外学生实现了留学中国的梦想。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华留学生31.72万人,已占在华留学生总数的64.85%。

  河海大学组织实施“‘一带一路’水利高层次人才计划”“孟加拉国水利人才培养计划”,为沿线国家输送水利水电本土化人才;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培养100名肯尼亚铁路人才,助力蒙内铁路建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矿产、海洋及空间科学等学科的综合优势,成立“丝绸之路学院”;江苏大学2017年成立留学生农业机械化协会,通过联合“走出去”的农业装备企业,推动沿线国家发展农业现代化。

  “‘水电富国’是老挝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据亚行估算,流经老挝的湄公河蕴藏约1.8万兆瓦的电力,但目前利用率还不到4%,老挝14%的家庭还没有用上电。”老挝电力公司总经理助理维苏那拉特说,河海大学培养的学员将帮助老挝打通“电力高速”。

  中国高校还加强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探索开展汉语预科教育,着力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与跨国界岗位适应能力,将中国元素“浸润”于海外留学生求学全过程,培育了一批知华、友华的“中国通”。

  “我用大半年的时间通过了汉语水平五级考试,剩下的时间我要努力冲刺六级。”现在,方晗兮的目标是留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继续攻读硕士,“因为我始终相信,理想是成功美好的开端,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梦。”

编辑:李胜兰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