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吉林:努力让生态“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新华网2018-06-15 09:09:13

  新华社长春6月14日电 题:吉林:努力让生态“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新华社记者张建、高楠

  东有虎豹山林长啸,中有梅花鹿平原竞逐,西有白鹤翩翩起舞美景……作为生态资源大省的吉林近年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大手笔推动东中西三大板块协调联动发展和黑土地保护、天然林保护、河湖连通等工程,努力让生态“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虎啸山林白鹤光顾成常态

  今年5月初,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3只山羊被咬死。根据羊尸体颈部咬痕判断“肇事”动物为野生东北豹。

  东北豹属金钱豹东北亚种,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亚种之一,其野生数量只有50只左右,大部分生活在中俄边境地带。

  近年来,吉林持续推动天然林保护和禁猎等工作,东部的珲春、汪清等地虎豹频繁出没。同时,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也成为吉林多地的常客。

  北京师范大学与吉林省2005年至2015年联合监测数据显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由1998年的4至6只和3至5只分别增加到2015年的27只和42只以上。

  除了野生东北虎、豹保护取得重要进展外,吉林中东部东北红豆杉、野山参等珍稀植物也有所增加,野生原麝、梅花鹿、马鹿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得到较大增长。

  在吉林西部,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停歇的白鹤数量近年来创新高,最多时占该物种世界种群的90%以上,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最濒危物种白鹤跨国迁徙的最重要停歇地。

  三区联动协调推进

  拥有独特生态资源优势的吉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成为行动自觉。持续深入推进的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三大板块”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让吉林感受到践行绿色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吉林中部地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吉林省林业厅厅长霍岩介绍,吉林近年来在中西部稳步推进农防林更新改造和退化林修复工作,完成农防林更新改造14万亩,为黑土地保护治理、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吉林有关部门还指导农民通过实施秸秆翻压还田、增施有机肥、米豆轮作等技术,不仅大幅减少了化肥使用,降低种植成本,还保护了耕地,提高了产量。

  在吉林东部,为落实国家停伐政策,保护好长白山林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大量“砍树人”放下手中的油锯变身“看树人”,做起了绿色转型的生态大文章。

  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职工石军民曾是一名防火瞭望员,停伐后,石军民到旅游公司任职。如今,旅游公司与国内几十家旅行社开展合作,游客纷至沓来。“森林旅游是林业转型的好出路,将来会吸引更多的林业职工集资入股,让职工腰包都鼓起来。”石军民说。

  在吉林西部,通过开展“河湖连通”“引嫩入莫”等重点湿地补水工程对向海、莫莫格、波罗湖、哈泥等重要湿地实施生态补水,使退化湿地得到恢复,吸引了大批白鹤前来停歇。

  上下同心打赢攻坚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吉林的“家底”,也是“责任”,全省上下同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探索用制度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建立相关机制推动制度和任务落实,带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吉林一大特色。

  今年7月1日起,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为黑土地能永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条例规定每年6月25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努力让各级政府和全民参与黑土地保护,促进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与此同时,为治理好松花江和东辽河一些污染较重的支流和城市黑臭水体等,吉林正在研究制定一批专项水污染防治条例,并通过建立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让执法者有法可依,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在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吉林还组建了辽河流域水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组,并通过明察暗访、督察督办等形式持续传导污染防治攻坚战压力,推动制度落地生根。

编辑:尹红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