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120周年校庆 北大校友分享传奇学术经历

北京日报2018-05-04 09:14:31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wgqiang852_b

  本报记者 任敏

  昨天下午,1400多名北大77级、78级校友齐聚燕园。在为他们专门举办的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为唯一一名发言的毕业生代表,数学家张益唐分享了他的传奇学术经历。    

  他曾经“蛰伏”20多年,终于在数学研究的旅途中捧得桂冠。    

  张益唐是北大数学系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生,1978年入学,7年后赴美留学。在美国普渡大学读博期间,因论文没有发表,张益唐毕业后连个博士后的工作都没有找到。

  为了维持生计,最初六七年时间,他当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还送过外卖。1999年后,张益唐来到新罕布什尔大学做助教、讲师,边教课边思考有关数论的大问题。    

  2012年7月3日,张益唐在好友家做客时,突然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2013年4月17日,他向知名期刊《数学年刊》投递论文。不到1个月,当今最顶级的解析数论专家亨利·伊万尼克自曝审稿人身份,确认这是一个有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

  一夜之间,张益唐成名了。此后一个多月,他受邀到哈佛大学演讲;《自然》在“突破性新闻”栏目里,盛赞他的成果,并称“一个数学界的重大猜想被敲开了大门”;《纽约时报》大幅报道他的成果。    

  张益唐在《数学年刊》上发表的文章《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证明了存在无数多个素数对(p, q),其中每一对中的素数之差,即p和q的距离,不超过七千万。    

  诺丁汉大学物理教师安东尼奥·帕蒂拉这样形容这一成果的价值:假如在素数王国里素数只能找邻近的同类结婚,那3、5、7、11这种小素数找对象都很容易,但是素数越大,对象就越难找。根据张益唐的发现,素数和下一个素数的距离,应该小于或等于七千万。孤独的数字不会持续孤独下去,对于“大龄光棍”素数而言,七千万步之内,必有芳草。

  2013年,北大数学系成立100周年,时任北大校长王恩哥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分享了张益唐的故事,从那时起,这个神秘的名字开始在北大学子中流传。    

  2014年,张益唐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说: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挑战传统,对那些别人说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勇于探索,如果真正热爱,就永不放弃。

  此次校庆,张益唐专程从美国赶回来。当作为唯一的毕业生代表走上舞台中央,他的语气听起来平静而自信。和其他同学一样,他身穿黄色纪念衫、戴着眼镜,仿佛回到了40年前的学生时代,那时,丁石孙教解析几何,沈燮昌讲数学分析,老师们谆谆教诲依然在耳边回响,同学们讨论大问题的情景不断闪现。

  “什么时候,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毕业三十多年,张益唐仍然不忘老师当年的期待,他心中一直装着大问题,“作为一个北大人,我们有一种大的气魄,我们敢做这些大问题,同时我们是执著的,不管这个中间能有多少挫折,我们还能坚持下去。我想这一切,就是北大,北大的精神给我的影响。”

  昨天,北京大学77级、78级老校友回到母校,庆祝入学40周年和北大120周年。纪念大会上,著名数学家张益唐作演讲,回忆自己的北大岁月。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编辑:尹红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