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4月24日电(记者喻珮廖君)“世界读书日”前夕,湖北黄石阳新县三溪镇八斗小学学生陈甜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由武汉市图书馆联合志愿者、爱心人士驾驶着自己的私家车,给甜甜和她的100多位同学送来了500多册绘本、科普等课外书籍。
志愿者将《神奇大自然》这本书送到甜甜手上,她立刻被书中的图片和故事深深吸引,就连爱心人士同时送来的牛奶和饼干都顾不上看一眼。9岁的甜甜从小父母离异,平日里他和弟弟的生活全靠辍学在家的姐姐和年迈的爷爷照顾。
“在外地打工的爸爸,有时会给我们买礼物,但多半是牛奶、零食和玩具,很少给我买书。”甜甜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看到课本以外的书籍,她从来没有想象过世上还有如此漂亮的图书。
除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城市中央、大街小巷,在地铁上、广场中,也随处可见读书的人群。这都得益于武汉市推行的“行走的图书馆”系列举措。
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武汉市17家公共图书馆、100多台自助图书馆、200多家基层服务站和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点,共同构建起市、区、街道三级网络。其中,17家公共图书馆采取通借、通还政策;100多台自助图书馆实施24小时自助借还书,全市“15分钟步行即可借阅”;“汽图车”流动点推行图书“漂流”,让人们最大化地享受到均等化、现代化的读书服务。
武汉市图书馆副馆长张颖回忆说,1984年,武汉市图书馆第一台送书车正式行驶在道路上,目的地是当年文化极其匮乏的远郊乡村--黄陂县滠口镇、横店镇,以及武昌县流芳岭大舒村。
张颖说,30多年前,在书籍发行和流通尚不发达的乡村,第一次的送书上门服务赢得当地群众一片叫好,化被动等读者上门为主动,着力解决了广大农民“借书难、买书难、阅书难”的突出矛盾。
从小瘫痪在床的邱汉强曾获得武汉市“残疾人先进个人”称号,这和他热爱阅读、坚持学习密不可分。“当年,我想学日语,书籍匮乏,行动也不便。武汉市图书馆听说后立刻送书上门,十余年如一日,他们甚至帮我联系出版社,出版我的翻译资料,使我学有所用。”邱汉强说,在汽车图书馆的帮助下,他顺利自学日语、俄语、世界语,并成功开办一所残疾人语言学校,实现人生价值。
在汲取武汉市图书馆经验的基础上,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多地公共图书馆相继建设了汽车图书馆,书籍流动服务得以惠及更多有读书需求的人群。
记者从武汉市图书馆了解到,截至2018年年初,武汉建成“汽图车”服务点共93个,囊括了社区、学校、部队、乡村等更为广泛的区域,共计服务1700余次,流动图书近270万册次,服务总里程达30万公里,服务市民160余万人次。
“今年我们还计划对流动服务和文化志愿服务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汽图车’和志愿者私家车,以及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打通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文献资源和阅读推广活动送到基层,送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里。”张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