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甘肃舟曲“百年转灯”:三百人“背灯踩字”祈福

中国新闻网2018-03-06 09:26:41

  中新网甘肃舟曲3月3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 杨艳敏)自农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六,甘肃舟曲东山镇各个村开始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转灯”仪式。元宵节期间,记者在罗家村和鲁家村看到,高山上的乡村山野,灯火辉煌,锣鼓喧天,300多位村民排成长队“背灯走字”。三个多小时后,于正月十五凌晨,在头灯带领下,村民在没有任何印记的农田里,“踩”出了四个大字“国泰民安”,赫然醒目。

  鲁家村66岁的头灯老人杨安先代“背灯走字”已有33年,其祖父、父亲都是村里的“头灯”,一代代传下来。“自己头脑里想很多遍,也在纸上画,画完又在地上走很多遍,保证准确无误。”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从小每逢下雪,就在雪地里反复“踩字”练习。如今,杨老已教会儿子头灯走字要诀,“这个传承不会断。”

  东山转灯始于唐、盛于宋、昌于民国时期,是被誉为“藏乡江南”的舟曲县东山镇各个乡村流传百年的民俗活动,融入了灯火、音乐、舞蹈、说唱、剪纸、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1日深夜,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鲁家村寺庙里,全村男子组成的转灯队伍开始“起灯”。随后,在头灯的引领下,转灯队有的背上灯笼、手打响器,有的吹奏锁啦,有的左手打旗、右手提灯,灯笼整齐同高、步伐规律有序。夜空里,远看宛如一盏盏明亮的灯笼在蜿蜒游走。

  东山镇转灯协会会长罗爱明介绍“灯”的讲究称,家家户户从腊月开始做灯,破竹扎灯,糊灯贴花,捆扎火把。有手提宫灯、八卦灯及象形的鸡、鸭、鱼灯,还有身后背灯,长约65厘米,宽约30厘米,上端口略小,可插纸花。如今,随着时代变化,灯的装饰更加“与时俱进”,村民裁剪出“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等字样贴在灯上,传播新时代文明风尚。

  当晚,鸣放三眼炮后,数百转灯人背起灯笼,头灯按照提前定好的字型比例迈步,身后跟随的人紧踏其脚印,随锣鼓节奏,一步一步左旋右拐行进。身后灯笼随身晃动,花束唰唰作响。

  罗爱明说,踩过的地面有印章一样的字型,每年每个村“踩”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有时也单踩一个“福”、“顺”、“丰”等。所踩之字,保留数日,盼来年福寿康宁、五谷丰登。

  深夜,当头灯带队走出道场后,看踩道里,字样初步形成、愈来愈亮。来自外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拿出长枪短炮和无人机,记录“神奇一幕”。

  “转灯文化是生活在这个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们这一代人更要做好传承和保护。”从罗家村走出的企业家罗青生多年来持续捐资,通过修缮转灯寺庙等方式支持该民俗传承。当晚也参与转灯走字的他对记者说,近年来,该民俗引起海内外关注,源于东山镇乡村文化的振兴,这使村民更有了文化自信。同时,转灯也是每个在他乡的东山人的一份沉甸甸的“乡愁”。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