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馒头年味足:青海土族群众喜迎小年

新华社2018-02-09 10:18:49

  新华社西宁2月8日电(记者顾玲、曹婷)“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自古以来,河湟谷地的人们就有做馒头迎新年的习俗。7日,农历腊月二十二,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群众举办了一场别有风味的土族传统馍馍大赛,用土族特有的传统民俗迎接小年的到来。

  7日11时,平均海拔约2600米的互助县东沟乡气温已下降到零下14摄氏度。在距离东沟乡政府不远的广场上,全乡16个村88户土族群众精心制作的各式馍馍已经盛放在托盘中,有直径达1尺的千层大月饼,还有炸出各种形状的油花和带有不同花形的焜锅。

  “你看,这种包得像个口袋的荨麻饼叫做‘背口袋’,是我们土族特有的食物。”48岁的土族妇女何重孙是东沟乡大庄村人,熟悉多种土族传统馍馍的做法。她说,“历史上我们土族一直居住在水草丰美的地方,荨麻四处可见,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做‘背口袋’。”

  记者看到,“背口袋”形如口袋,色泽偏绿。何重孙说:“把擀好的青稞面放在锅里烙出来,然后在里面放上用自产的花椒、青盐和捣碎的荨麻制成的荨麻糊糊,做出来的‘背口袋’口感独特。”

  互助县副县长、东沟乡党委书记王正芳说,互助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又是互助土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保留了很多土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为了参加比赛,何重孙早上6点就起床做参赛的面食。花了两个小时,她炸了6把馓子、烙了13个荨麻饼和7个葱花饼。

  “这些传统的馍馍做法都是我从小跟着妈妈学的,比如‘背口袋’要用一勺清油、两勺荨麻,多了口感就苦,少了就没味;做焜锅馍时只用一点姜黄,多了颜色就会发黄,味道也变了……”何重孙说。

  土族民俗学者朱学良介绍,饮食作为一个民族最为明显的文化符号之一,其发展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改善。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家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美好。现在土族传统馍馍的制作方式、工具和工艺都没变,但花形和颜色比之前更加精美、丰富。

  “原来馍馍做多做少看家里情况,顾不上做图案、摆造型,现在条件好了,我按自己的喜好在馍馍上做图案,这个焜锅是用筷子画的,那种圆的造型是用花卷叠出来的。我还会用香豆、胡麻、姜黄等植物点缀颜色。”大庄村47岁土族妇女林占菊说。

  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的东沟乡龙二村村民张铎芳说,今年她也在传统馍馍上做了些花形,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适合现代人的口味,这些创新让年味儿更浓。

—  相关新闻  —